《黑客帝国Ⅲ》的电影海报上,引了一句《圣经》中的话:“万物有始者皆必有终。”海报还给出了这个黑客迷们期待已久的终结战役的日期:2003年11月5日——《黑客帝国》三部曲最后一部《帝国革命》全球首映之日。 对于中国大陆观众来说,这一天,也意味着一个开始。当日,全国100家影院将与全球数千家影院同步放映《黑客帝国Ⅲ》。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可以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和柏林的观众一样,在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官方网站上首映时间倒计时钟那快速跳动的绿色数字,第一次对中国观众有了实际意义。 为什么《黑客帝国Ⅲ》会成为这个第一名?无论是《黑客帝国》的片商美国华纳兄弟公司,还是引进方中影公司,在公开的宣传中都指出,这完全是为了反盗版的需要。然而,答案是否真的如此惟一?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把好莱坞电影的全球营销视作一场游戏,那么,这一次,是游戏中的有力者第一次“开始带我们玩儿”了。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为数不少。比如,以时代华纳为首的娱乐公司开始谋划进军中国大陆的院线市场,以及近年来好莱坞八大片商的出品中华人演员的分量日益加重等等。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美国片商开拓中国娱乐市场的兴趣。 但是,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如果真的把一部电影的引进看成谁带谁玩的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即使是现在,中国的玩法和好莱坞的玩法从原则上讲依然是完全不同的。”曾任职于时代华纳公司、现任新闻集团中国区副总裁的谭亚东说,“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是我们拒绝按规则参加别人的游戏。”谭亚东指出,一直到现在为止,大陆引进美国电影依然遵循这一模式:中影公司设在洛杉矶的分公司与美国的主要片商进行谈判,按照一定的配额,确定当年引进的影片。然后,由中影公司负责影片在国内的拷贝冲印和宣传放映。在这个环节上,中影公司占据绝对的主动权,引进什么电影,在什么时间放映,更多地要受到政策而不是市场的制约,外方很难置喙。 此外,票房收入的分配制度也使中国市场在美国片商眼中显得十分鸡肋。“具体到每一部片子,可能根据合约的不同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一部引进电影的票房收入是按照以下的原则分配的:院线分到最大的一部分,约占60%左右;然后是中影公司,通常可以拿到25%;片商真正能够从一部电影中获得的收益只有15%。拿《泰坦尼克号》来说,它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中国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报上来的数字是1000万美元,片商20世纪福克斯公司从中只拿到了200万美元。同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票房收入相比,这是很小的一个数字。” 从这种意义上说,对《黑客帝国Ⅲ》在中国革命性发行的正确猜测或许应该是,与其说是华纳看中了中国市场,倒不如说是中影看中了《黑客帝国》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可能性。从中影的表述——“《黑客帝国》是一个特例”——来看,我们离真正的游戏参与者的角色,还有颇远的一段距离。 《黑客帝国Ⅲ》有没有可能打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创下的票房纪录?从为《黑客帝国Ⅲ》得以在中国“第一时间放映”而大开的各个绿灯来看,并非没有这种可能。但问题是,这种“特例”的营销手段是否对中国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的未来真的有意义?或许,《黑客帝国Ⅲ》将成为一个好莱坞电影与中国市场结合的充满问号的MBA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