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赵葆华影后田海蓉做客光影会客厅(摄影:孙国华)
>>>现场精彩视频回放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年是中国电影百年,欢迎两位来到搜狐光影会客厅。
田海蓉:大家好,我是田海蓉,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
赵葆华:网友们好,我叫赵葆华,很高兴与大家结识。
田海蓉:编剧是第一位的 李欣/摄
主持人:我们先来介绍海蓉,刚刚在今年一月份的长春电影节上《浪漫女孩》拿到影后,昨天从四川回来,在四川演明星版的《雷雨》,演出的时候受了一点伤。
田海蓉:我在重庆演明星版《雷雨》的时候,正好有一场戏,雨夜发誓,我抱着我妈冲上去,头偏了一点,因为脊椎错位导致供氧缺血一下子昏迷了,对不起成都的观众,很感谢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票的,11号没看的观众13号又到了剧场,我觉得他们是明星观众。
主持人:感谢海蓉带病演出,希望早点恢复。赵葆华老师是我的学长,去年因为《我的法兰西岁月》在夏衍文学奖上获得一等奖,同时赵老师还是《电影》杂志的主编。我们请两位各自谈谈自己获奖的作品。
田海蓉:编剧是第一位的,一度创作。
赵葆华:女士优先。海蓉先说。
田海蓉:《浪漫女孩》我演的是一个农村女孩,陈小小。追梦的女孩,她有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旧梦,她在乡镇里面把她的现实生活当成梦看待,她去镇上卖豆干,遭到当地一个地痞流氓的欺侮,正好碰上镇长的儿子解围。镇长的儿子有权有势,比有钱都好,她希望进入到那样的家庭里面,有一个机会正好进去了,可是没想到最后旧梦和新梦一起破灭了。女人漂亮是美好的,但是你不能利用你的漂亮去想获得什么,这个可能最后导致悲哀。我在这里面特别感谢导演韩志君,他是我非常好的朋友,非常好的老师。他是一个非常诗化的导演,同时是编剧,特别厉害,他在我们拍摄当中遇到什么问题,女演员可以发挥,可以跟他沟通,沟通完之后就很快付诸于纸上,他不用再找编剧去写,他自己全部写到纸上了。合作非常愉快,也是这部戏让我在电影上获奖,非常感谢。
主持人:《法兰西岁月》写邓小平在法国的求学故事,写伟人传记的影片很多,要做到突破,非常不容易。你是怎么来创作这个影片的?我看到用第一人称《我的法兰西岁月》。
赵葆华:这部作品是表现上世纪20年代邓小平、周恩来、蔡畅、聂荣臻、王若飞还有陈独秀的两个公子,一批我党早期的精英人物、领袖人物,他们都在风华时代,大多是16岁到21岁左右到法国勤工俭学,追求革命真理,表现一批伟人。如何能够和当下的观众审美需求对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我在这个剧本里面倾注了青春激情,首先把小平当做年轻人来写,写他的成长过程。怀着实业救国的青年,找到他的理想,那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找到了他可以为之托付生命,为之献身的理想。写他们这批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那种爱国情怀是当下年轻人当中不多见的,很值得今天的青年人效仿,我是给今天的青年人写了一些革命青春榜样。感谢导演翟俊杰,还有小演员钟秋把这部作品拍得青春的激情、青春的话语,看了这部作品我相信观众会喜欢,我自己修改剧本十多遍,看片子的时候,一遍又一遍被它打动,确实把这部影片拍得像生命一样,伸手可触摸,呼吸相闻。
主持人:赵老师以前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过,海蓉主演的两部影片都是长影出品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是东影,是共产党建立的最早的电影制片厂,1946年10月1号开始建厂,1949年4月完成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赵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部影片的编剧。
向《桥》的编剧于敏先生致敬(摄影:孙国华)
赵葆华:《桥》的编剧是于敏先生,很荣幸他所工作的单位长春电影制片厂总编室,培养了一批明星编剧,有于敏,有林杉,现在很红的王兴东,他的《离开雷锋的日子》,也有正在如日中天的韩志君的《浪漫女孩》、《美丽的白银那》,也有著名作家张笑天,还有李玲修,还有我,出了一批活跃在全国影视界的编剧。可是这些编剧都得益于我们的前辈像于敏,新中国第一部作品《桥》它的编剧是于敏,于敏为新中国电影的打下了第一块基石,《桥》反映工人阶级的故事,这部作品以现实主义力作,揭开了新中国第一个篇章,以他自己的才情,以他自己对人民对大众关切与关爱,给我们后来的编剧们做好一种现实主义的榜样。这种创作精神,创作态度,创作风格,足以养育后人。我也愿意借搜狐网站,向前辈编剧于敏、林杉还有已故的所有前辈编剧们给予深深的敬意,我们不敢忘记。电影确实是光彩夺目的艺术,人们一谈到影视往往想到光彩夺目的明星,想到导演,当明星和导演在享受鲜花和掌声的时候,只有编剧在一旁享受寂寞,可是编剧是不怕寂寞的,唯有寂寞才能铸就辉煌。我们的网友应该关注一下编剧,给编剧加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