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百年 光与影的盛宴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里放映了世界上的第一场电影。
1896年8月2日晚,上海徐园的一次游艺活动上,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电影。
1905年春夏之交,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半小时的默片《定军山》。距离电影的发明,不过10年的时间。
1923年12月28日,明星公司推出的《孤儿救祖记》公映,“未二日,声誉便传遍上海,莫不以一睹为快”。在此后的几个月中,它给观众带来的兴奋超过了任何一部外国影片。
进入19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电影业最发达的城市。中国电影进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个充满活力的时期一直延续到40年代末。1933年,郑正秋导演的《姊妹花》在上海连映60多天,1934年,《渔光曲》创造了上映84天的奇迹,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一江春水向东流》连映3个多月。那是电影的美好年代。
令人扼腕的是,这份光荣并没有延续下去。尽管解放后的17年间内地也拍摄了一些好看的、高票房的电影,但是随后的政治运动将电影这门最能娱乐大众,最方便艺术家将伟大的思想和感情融入其中的艺术,沦为政治的附庸。
在全国人民只有样板戏电影、阿尔巴尼亚电影和朝鲜电影可看的时候,华语电影在香港和台湾大放异彩。邵逸夫的电影帝国,令香港电影的影响力覆盖了大陆以外的所有华人地区,胡金铨的《侠女》则为华语电影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第一尊奖杯。
上世纪80年代是华语电影最耀眼的年代,两岸三地同时异军突起,以陈凯歌和张艺谋领军的第五代,以侯孝贤、杨德昌、李安、蔡明亮为核心的台湾新电影运动,以吴宇森和王家卫为代表的香港电影人,将华语电影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的影响力贯穿了80年代和90年代。
几年前,权威英文杂志《视与听》评出1981年以来41部世界最佳电影,中国两岸三地共有10部影片榜上有名。西方业内人士由此预测21世纪华语电影将成为世界电影的主流。
令人沮丧的是,与电影人的荣耀相比,20世纪末的华语电影市场却是空前的低迷,以至于不断地有人发出“香港电影死了!”“华语电影踏上生死线”之类的惊呼。
2003年,张艺谋的《英雄》在本土和北美都创造了票房奇迹。2004年,周星驰的《功夫》又席卷了内地和港台市场。很多人在电影院外边排起了长队。这样的幸福景观并非梦境。
尽管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电影院门可罗雀,但是当我们回顾百年中国电影的时候,会吃惊地发现,我们是在赴一场规模浩大的光与影的盛宴,我们会找到被政治、时间和命运的生死簿勾划掉的名单,我们会发现,那些珍贵的音容笑貌,只是在某个角落里落满了灰尘,它们终将穿越时空的屏障,与我们同在。 ( 责任编辑:单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