蔫人出豹子,顾长卫导了个《孔雀》,《孔雀》是一部好电影。何出此言呢?有人证:内地的朱军、张越去看了,说非常共鸣,可能成为第五代的终结版;台湾的焦雄屏说《孔雀》很人文,一定能在柏林夺奖;香港的吴宇森说自己看得老泪纵横;在河南插过队的邹静之虽然没哭,也是唏嘘不已,半天脱不出来;基本不表扬人的姜文说自己连看了两遍。如此等等。 《孔雀》先在新东安影城举行了试映,上边那些人不少是顾长卫叫过去的,进去看一下,如果好就给个评价,吆喝吆喝。我基本上看出了顾长卫的心思,酒香也怕巷子深啊,电影是好电影,不吆喝也没票房,赔本就对不起投资商。顾长卫知道这个朴素的道理,虽然他最害怕搞宣传,但还是给朋友们打电话,约他们看电影,让大家伙儿口口相传,他带着剧组演员上了回新浪聊天,去参加柏林电影节。那张沉静或叫木讷的脸奔波于镜头之下,卖力地推销着他的心爱的作品。 于是他的好朋友们也出来说两句,有记者问姜文:“你觉得《孔雀》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吗?”“这还用我说吗?放在这呢。”记者:“从你口中说出来,更有说服力!”姜文:“现在什么狗屁事都用‘成功’来形容,蒙事的都敢叫成功,我如果用这两俗字来形容长卫的电影,那不是把它和那些傻×电影放一起了吗?” 顾长卫和他的朋友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吆喝着《孔雀》,虽然很努力,也让我很敬佩,但更我犯嘀咕:《孔雀》的投资商去哪了?影片有没有一个完整的营销方案?投资商想花多少广告费取得多少票房?顾长卫哥们们的吆喝宣传效果如何?《孔雀》有没有大型的活动营销(比如高校)?《孔雀》档期排在情人节电影大混战之后是预先策划还是无奈之举? 这些问题,都需要投资商进行整体的商业策划和强有力地执行,靠顾长卫的“个人英雄主义”,像老农推销西瓜一样,再累死累活,西瓜也可能烂在地里。我不知道,《孔雀》会不会很可惜。 从这种意义上讲,张伟平是电影界的稀缺品;姜文更狠,说张伟平是国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