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亲自听过宣科先生的“纳西古乐”和东北的二人转,对这两种分别是“神秘莫测”和“土得掉渣”的表演有了自己的判断。
“纳西古乐”,一听这神秘莫测的名字,甚至那些博古通今的人都要下意识地把身子坐直,生怕怠慢了这枝“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东北二人转”呢?它只是让人联想到黄段子和流氓小曲儿,没人把它当回事儿,东北本地有一种说法:婊子都比唱二人转的体面。说得有些过分,不过也反映了一些真实感受。
一,纳西古乐
本人有幸在丽江古城见识了一回纳西古乐。每演一首曲子,年近七旬的宣科先生都用流利的英语和幽默的普通话讲述与纳西古乐有关的人和事。宣科一再声称,纳西古乐后继乏人:“大家请往舞台上方看,那一溜镶黑边的相片,生前都是我们这儿的乐师,最边上的那位前几天刚刚死掉,再死几个就没地儿挂了。”我暗暗叹道:要是再晚来半年,台上的老者说不定会死掉一大半,我到哪儿再去欣赏纳西古乐?《菩萨蛮》、《清平乐》、《摸鱼儿》等古乐依次响起,我的心里满是敬畏和感激。
随着更多的古乐一次次响起,我的敬畏和感激慢慢地变成了失望和愤怒:《声声慢》听着是《菩萨蛮》,《水调歌头》感觉是《声声慢》;《摸鱼儿》摸得人没头没脑,《渔家傲》又傲得人心绪烦乱,古乐难道是这样千篇一律的吗?
第二天跟当地官员聊起这种始乱终弃被诱奸的感觉,他们都笑了:“谁说纳西古乐后继乏人了?我们纳西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女人包打天下,男人游手好闲,差不多每个村寨都有一个自发的小乐队,每个村级乐队都有拿手绝活。宣科主持的‘纳西古乐’,是本地一个比较成熟的旅游项目,一年净挣500万,比中央乐团的效益都好。”
我想了想,也真是这样。不过宣科先生能把一个旅游项目也搞得这样深沉、悲壮,真是“佩服”。
二,东北二人转
后来我又在东北看了一场二人转。先是一名膀大腰圆的学徒带着女搭档上台,十分钟左右学徒下场,上来一个酷似赵本山的小伙子,之后又有两对男女登台,演员花样百出,段子一个比一个精彩,小曲一个赛一个动听,我笑得肚子都疼了,面部肌肉都僵了。
最后压轴的是孙小宝和他的搭档,孙小宝的这半个小时可真吃了不少苦头,比他高半头的漂亮搭档动不动就往他身上玩命地踹,一踹一个大跟头。所有的人都忘情地笑啊、拍手啊、跺脚啊,异常火爆的场面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没见过巴西狂欢节,但我相信眼前这种景象,绝不亚于狂欢节的忘情尽兴。
第二天与当地朋友聊起昨晚的感受,觉得真是太小瞧了这种不入流的地方小戏。东北朋友告诉我,正因为二人转唱腔简单,好像人人都能来两段,所以它的竞争才异常激烈,如果没有自己的绝活,根本不可能靠这个养家糊口;而要想练就几手绝活,没个十年八载的磨练是不行的。我想起了宣科先生主持的那场“纳西古乐”,跟这土得掉渣的“二人转”相比,实在是有点故弄玄虚,不够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