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揭晓的第39届全美影评人协会奖上,张艺谋凭着《英雄》和《十面埋伏》两部电影夺得最佳导演奖。据说该协会奖是奥斯卡的风向标,所以国人对老谋子拿奥斯卡的期待不免陡然升了几分。不过,在心里犯嘀咕的肯定也不在少数:洋人跟咱们的口味咋就差得这么多呢? 在国内,两部电影赚的口水能把它们赚的孔方兄淹了。而且是人神共愤,不但普通观众大呼上当,连专家也觉得实在看不下去搞了个集体会诊。在一些网上的影视论坛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帖子:bs(鄙视)我吧,我要看《十面埋伏》了;堕落一把,刚看了《英雄》。这样两部只叫座不叫好的烂片到了太平洋那边竟然成了艺术精品,真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啊。这种生南为橘生北为枳的现象并不少见。不用说隔着一个太平洋,就是同在一片大陆上,也会有鲜明的地域差异。赵本山的小品、电视剧在北方热得烫手,在南方则波澜不兴。香港的原声电影在北方人听来实在怪异,但两广和福建的观众则十分受用。就《英雄》和《十面埋伏》来说,画面和音响是精致的,但剧本实在够滥。 不过,写到这里,笔者有一点隐隐的困惑,我们究竟该怎样评价一个电影和一个电影导演呢?因为像张艺谋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况不是孤例,中国有许多导演和影片如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等都在国际电影节有不错的表现,但是国内票房却不叫好。我们要追究导演的责任,比如导演没有考虑观众的心理、口味,过于依赖大制作大明星没有在剧本上下工夫等,但我们做观众的是不是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反思一下,比如,我是不是太懒惰了,虽然看电影不必再像上世纪80年代以前那样是为了接受革命教育,但一味去看轻松娱乐的东西、好玩的东西,是否对自己的欣赏口味的提高也不利呢?记得《2046》公映的那段时间,针对一些看不懂、伪纯情、做作等的否定性评价,有人写文章指出:不是王家卫的电影不好,是有的人根本没学会怎样看电影,没有理解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这话可能不那么全面,但也未尝没有道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能出真知,观众的欣赏水平总是在大量的欣赏中锻炼出来的,然而这些年观众看到的都是些什么电影呢? 虽然中国电影有一百年历史了,但是内地电影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在发展中曾经有过长期的停顿,所以在电影理念上反而比港台落后很多,90年代以后开始引进海外电影,然而回顾十几年来的所谓大片,实际上都是一些主旋律电影,《泰坦尼克号》宣扬冲破等级制度的爱情、《珍珠港》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指环王》里的善恶纷争,莫不如此。可以说,主题偏于粗线条,来源更是单调,几乎全是好莱坞货色。反观国产电影的情况,独立思考稍多点、批判基调不那么温和的常常通不过审查。因此,观众所能看到的也就是那些思想正确、调门温情、有头有尾的电影。而其他风味的影片,比如姜文的《鬼子来了》田壮壮的《蓝风筝》,以及法国、意大利、瑞典、伊朗等地的电影,观众却无法看到。 这就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大部分观众欣赏口味趋同,水平不高,不容易接受艺术电影,导致一些优秀的电影没有票房;二是真正热爱电影的影迷不去影院看电影,而是从街头小贩那里买盗版影碟,通过这样的方式观赏世界各地的各类电影。从长远来看,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中国电影进步。 所以,笔者希望新一年,电影局能够在丰富电影品种上下点工夫,使一些别致的、引人思考的、风格多样的电影进入影院,使观众能够品味到真正的电影大餐。这样,张艺谋这样优秀而独特的导演也可以在国内找到知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