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光阴荏苒,老舍先生离开我们将近四十年了。时近岁末,一部根据老舍同名短篇小说创意改编的话剧《开市大吉》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当中。2004年10月14日,老舍之子、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来到北京人艺,来到老舍曾经熟悉的排练厅,与我们共同追忆老舍一生的艺术创作。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不变的惟有老舍的文品、人品,惟有人艺后辈对先生的敬仰之情。
一、关注国家命运,深刻反映社会。
现在从事写作的人很多,中国作家协会有七千会员,地方会员有四万,中国有作家头衔的就有五万人。我们如何来评定一个人是大作家还是小作家呢?我认为,大作家往往站得高,看得远,视野宽阔,他们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社会走向,这样的人思想深刻,艺术上比较成熟。反之,一个作家如果只关心眼前的小事,虽然他也有较好的写作技巧,也终究成不了大作家。
几年前因为拍电视剧《二马》,我到了伦敦。我发现一件事,给我很大触动。英国人很喜欢给名人挂牌子,比如某名人在某地住过,就在他(她)的故居门口挂上写有他(她)名字的标牌以示纪念,这种牌子一般是搪瓷做的,上写英国遗产,注明某人,生年卒月,在这里生活或工作过。老舍先生曾在伦敦工作五年,当时他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语,并在这五年当中开始从事写作,成为一个作家。我到伦敦之后寻访他当年的住所,四个地方找到三处,另一处在战争中被炸毁了。我就跟英国人开玩笑说,为什么不能给老舍先生挂个牌子纪念一下呢?因为我看到连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领袖甘地都给挂了牌子,说明外国人也是可以享受到这样的荣誉的。我的建议最后被他们接受了。经过几年的酝酿筹备,在去年11月25日,我参加了为老舍故居在伦敦举行的揭牌仪式,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给一个中国人挂牌子,由我的母亲胡絜清书写中文“老舍”二字,中英文对照。在仪式上我讲了这样一番话,老舍先生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二马》写的是发生在英国的事,小说中出现了许多英国人。但是透过小说我们可以感觉到老舍并不喜欢英国人,因为英国人骄傲、保守,从来瞧不起中国人,老舍先生在小说中借主人公的嘴不断提醒中国人,要挺起腰杆,里面有这样的话:假如中国找不到明智的政治家、科学家、探险家、体育家,就无法叫人瞧得起。我引这段话是要说明一个作家的价值在于他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为此奋斗一生,以至于当初瞧不起他的国家都开始瞧得起他,瞧得起他的国家,一个中国作家终于得到世界的承认,这是一件很有寓意的事。
这种民族的忧患意识在他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在长篇小说《二马》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小马马威一次跑到伦敦的植物园去看书,他无意中遛到竹子园,看到几百种来自世界各国的竹子,有越南的、缅甸的、柬埔寨的、中国云南的,马威就发了一通感想,这是作者借马威来表达自己的感想:英国人真是厉害,他们到处侵略,到处掠夺别国的东西,拿来后仔细地研究、分类、进行科学地阐释,变成了自己的科学。老舍往往能借很小的故事,阐释深刻的思想,反映国家民族的命运。
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描写抗战时期的北平(旧称),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又称“八月节”,这一天除了吃月饼外,买兔儿爷也是传统民间习俗。小说描写一年的八月节,齐老人拉着自己的重孙子上街买兔儿爷,结果因为日本人占领了北平,街上没有兔儿爷卖。齐老爷特别伤心,一下觉悟了,知道自己变成亡国奴了。齐老人本是一个普通的北京老百姓,平日里对国家大事不是特别关心,没想到亡国后一个普通的中国老头儿连享受一点中国传统节日乐趣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老舍在小说中通过这样一个细节,告诉中国的百姓,国家是不能不爱的,国家也是不能亡的。
二、作品具有很强的批判性。
老舍先生对中国、北京的传统文化是很热爱的,这一点和鲁迅先生有相似之处,他在歌颂这些优秀传统的同时又使劲地批判它,目的是想让它变得更好,这也是老舍著作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老舍笔下的祥子是一个强壮、体面,好强,总之有很多优点的乡下孩子,为生活所迫进城拉车。按照过去文艺评论的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劳动人民形象,作者意在歌颂祥子。而实际上,《骆驼祥子》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不留情地批判祥子,批判他的极端个人主义。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北京那时战乱多,关城门是经常的事,洋车夫往往在城门口等着拉活儿。这天有个主顾要去城外的万牲园,就是现在的动物园,车夫们嫌远不愿去,就商量好口径一致两块钱才去,这时祥子突然站出来,一块五,主顾就跟着走了。祥子刚一走其他车夫就骂他是叛徒,这是祥子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后来祥子又和虎妞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几次买车卖车,最后没落了,虎妞和小福子也都死了,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由一个强壮的洋车夫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祥子在行将没落的时候碰到一个老车夫老马,他给祥子打了这样一个比喻:一个小孩儿把两个蚂蚱拴在一根绳上,两个蚂蚱都蹦不了了,成为小孩儿手中的玩物;但要是蝗虫打成了团,飞的满天都是,能把人治死。这个比喻是说穷人如果只知道自顾自,那肯定是死路一条,要是大家团结起来,就强大了。这个比喻浅显,道理却很深刻。
三、深刻地揭示人性
大家知道文学作品分好几个层次。比较低的层次是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伦理道德,还有写比较大的问题,比如国家民族的命运,还有一个层次是现在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就是关注整个地球、关注生态环境,最后一个层次是人性的问题,如讽刺小说《猫城记》中描写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今天要说的是性的问题,这在老舍先生人性的描写上是比较突出的。古典小说《金瓶梅》、《红楼梦》中都有性的描写,但在很长时间内这是个禁区。而老舍在30年代就开始在小说中涉及性的问题,《骆驼祥子》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写得很深刻,这是人性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老舍作品中的显现
老舍先生认为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他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文化。《四世同堂》写于抗战时期,老舍时在重庆,他想,日本这么小,居然把这么大的中国欺负成这样,抗战持续了八年,中国仅是惨胜,原因何在?他认为是中国背上了沉重的文化包袱。《四世同堂》中齐家长子瑞宣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瑞宣没有去抗日打游击,而是留在北平照顾一家老小。老舍认为这是中国的文化包袱把知识分子压得太重。中国儒家讲究孝道,高级知识分子受这个影响太深。瑞宣的想法是忠孝不能两全,他要尽孝而不能尽忠。高级知识分子都这样,中国肯定是散沙一团,拧不成一股劲,由此老舍找到了抗战持续这么久,如此惨烈的根源。相反,在二战时打击侵略者最有成效的是前苏联。希特勒对苏联实施闪电进攻,把苏联打得很惨,但是斯大林站在红场上鼓舞人民,作为老托尔斯泰的后代,放下一切工作,上前线。当时连知名的教授都放下粉笔,拿起冲锋枪,当普通的少尉上前线冲锋陷阵。不到三年,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打回了希特勒的老家,至今德国人都非常钦佩。通过中苏两国的对比,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找到了社会进步与迟缓的原因。他也成为中国诸多小说家中,对文化探讨较深的一位作家。
五、老舍先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老舍将人道主义精神溶入他的作品中。北京人艺著名演员于是之在老舍的话剧《龙须沟》中饰演程疯子一角。剧中有一个经常欺负程疯子的狗腿子,解放后跑来向程疯子道歉,邻居王大妈、丁四嫂让程疯子痛打狗腿子出气,这时程疯子突然说了一句话:“你把手伸出来给我看看。”狗腿子哆哆嗦嗦地把手伸出来,程疯子看了看说:“原来你的手也是人手,你走吧!”当时绝大多数人认为老舍的这一笔带有阶级调和色彩,而老舍先生坚持认为这是一段好戏,周扬也认为这是大手笔,一定要保留,就在人艺的话剧里保留了。但在以后其他的艺术形式里,把这段戏给删了,很可惜。
新凤霞和吴祖光的婚姻是老舍先生一手促成的,这里面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是老舍先生人品的真实写照。新凤霞出身很苦,在天桥卖艺为生,老舍先生了解到新凤霞的身世后非常同情,提出将新凤霞介绍给颇有名气的剧作家吴祖光,由于二人的社会地位悬殊,遭到当时北京文艺界人士的一致反对,于是老舍联合在文坛威望颇高的欧阳予倩先生,成就了这对才子佳人的患难姻缘。
在反右时期,吴祖光被打成右派劳动改造,有一天在王府井大街偶遇老舍,老舍将他带到家中,拿出一幅齐白石的真迹《白玉兰》,这是当年吴祖光家最困难的时候新凤霞迫不得已变卖的,老舍先生无意中购得。老舍在画的空白处写道:物归原主矣,老舍。口中还连连说:“我对不起你,没有把剩下的五六十幅都买下来。”吴祖光感动不已。打倒“四人帮”后,新凤霞将这段故事写成文章刊登在北京晚报上,题名《金子般的心》。吴祖光则把这幅《白玉兰》挂在家中最显著的地方,逢人就讲这段逸事。
六、对优秀传统的怀念
由于时代的进步,一些传统优秀的东西被社会淘汰,老舍先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怀念、惋惜之情,这也是老舍作品很突出的特点。老舍的短篇小说《断魂枪》就是这种情绪的代表作。《断魂枪》表面看起来是一部武侠小说,主人公沙子龙是个镖师,他的绝技是使五虎断魂枪,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火车、手枪,于是镖局里的镖师失业了,小说最后在沙子龙“不传,不传”的叹息声中结束。今天看来,这种现象很普遍,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老字号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老舍是在用他笔下的故事、人物提示今人,在时代进步的同时注意保留传统优秀的东西。
七、语言风格对中国文坛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古典文学用文言文,听起来很难懂。“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白话文兴起,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中国现代文学相应产生。这一时期的作家一个显著特点——他们不仅是文学家,还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中国的方言大概有几千种,当时国民政府提出用北京话、南京话、广州话、武汉话、苏州话五种方言来竞争国语,经过讨论,勉强通过以北京话作为国语。老舍先生恰在这时走上文坛,作为地道的北京人,他把自己的语言写成文字,给当时的中国文坛送来一阵清新的风,所以说老舍对中国文坛的第一件功劳就是语言方面,尤其对口语的白话文写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文人绝大部分来自江南,北京人很少。在中国文学史上,北京籍作家只有元朝的关汉卿、明朝《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清朝有半个曹雪芹(他是10岁以后才迁到北京的)、民国时期就是老舍,也只有老舍被公认为是语言大师。老舍习惯早上写作,进度很慢,最快的时候一天得3000字,到写《正红旗下》的时候一天才1500字,真是字斟句酌,非常讲究,连标点符号都是想了又想,以致于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的老编辑也别想改动他一个字。每有话剧作品完成,他还将人艺的导演、演员、舞美都请来听他朗诵,一是为征求意见修改,二是检验语言的音乐性、生动性。演员们也喜欢听他朗诵,对他们的台词有借鉴作用。人艺的《茶馆》、《龙须沟》,都是老舍语言风格的代表作。一次我参加一个探讨人艺风格的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我阐明人艺的风格基本就是语言风格,因为话剧表演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语言问题,而语言风格对人艺影响最大的就是老舍。现在电视剧和电影也出现了按照人艺风格走的一条线。
八、老舍作品可算作乡土文学的一个派别
老舍笔下的乡土是指在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乡土。我曾经问过外国的翻译家,他们说老舍的作品在国外翻译最多,但也最难翻译。这在中国人看来很奇怪,因为在中国,老舍的作品是最好读懂的,原因就是他作品的民族性强。1945年美国人把《骆驼祥子》翻译成《洋车夫》在美国出版,变成了畅销书,一年发行100万册,我看见里面的笑话百出,比如“涮羊肉”三字,翻译了三页,把“山里红”翻译成“山里的一朵红花”。这些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是很难让西方人领会的。
老舍先生也描写过很多北京城外的农民,他们每天运青菜、运煤、淘粪、送水进城,和城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北京城里人也爱出城去散步、踏青。老舍的母亲也是城外的农民,他自己也经常出城上坟,对看坟的人很熟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里的常二爷就是城外的看坟人,老舍用笔不多,却描写出一个中国农民也有人性的尊严,也感到当亡国奴的耻辱。老舍先生曾在作品里说,“中国最圣洁、最礼貌、最热情的人是乡下人”。他笔下的乡土味道非常浓郁,让人看了之后不禁落泪。
九、作品中传达出让人遇到知己的亲切感。
历史往往做圆圈运动,老舍作品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能再度得到印证,有令人遇到知己的亲切感。《茶馆》就是一例。人艺在1966年以前两次上演《茶馆》,文革后有一年纪念老舍先生80诞辰,北京人艺复排《茶馆》,观众看到昔日的演员于是之、英若诚、郑榕等重又登台演出,非常热情,听到许多台词觉得和今天很像,就开始鼓掌。老舍作品中描写的一些历史现象很容易引起今人的共鸣,使得作品有很强的生命力。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讲述20年代中国破产的农民进城拉车,由此我想到80年代,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民工,大量的现代祥子,这些人的命运和祥子的命运非常相似,正是老舍抓住了社会中很多本质的东西,使得作品值得回味。
十、老舍作品绝对不说教
这涉及到文学的特质问题。文学和社论、和政治,和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说教,文学运用活泼生动的语言讲故事,塑造人物,使读者看完后去思考作者所要传达的东西,真正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老舍先生曾经在齐鲁大学开过一门课《文学概论》,他在其中提出了很多对文学创作有益的精辟见解,老舍认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强调文学自身的特点。这本讲义也很受作家的欢迎,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地创作。我曾经问过日本话剧界的朋友,在老舍的话剧作品里喜欢哪一个,他们说喜欢《龙须沟》。因为在二十世纪,全世界只有中国在不断地革命,这是外国人不能理解的。而看完了《龙须沟》他们才了解了中国旧社会“人吃人” 的残酷,明白了非要通过革命改造不可,这是《龙须沟》告诉我们的。《茶馆》也同样具有这样的艺术价值。《龙须沟》和《茶馆》都是不说教的典型,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十一、幽默
幽默可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在今天的社会,包括在政治生活中,幽默也有很高的价值。美国总统如果不会幽默是绝对选不上的。而中国现代作家中幽默得最好的是老舍。老舍的短篇和幽默小说可以说是幽默的典范。老舍先生是穷人出身,而北京的穷人非常幽默,穷人嘛穷开心,心胸反而宽广,否则就活不下去了。老舍先生又是个生性活泼的人,他热爱生活,会的东西多,这是他满族人的特征。满族人会唱戏、会玩乐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操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老舍先生的满族血统赋予了他幽默的气质,加之英国文学幽默的底子,又懂得幽默的技巧,所以他的作品幽默得非常好。到老舍写《茶馆》时,他的幽默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剧中的很多台词现在已经变成北京老百姓的话了。
十二、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成为作品中突出的看点。
比如《茶馆》中两个大兵娶一个老婆,这是在文学作品中非常罕见,一般作家想不到要写这些东西。但是大千世界中的这种现象真是文学的好题材,老舍在他的作品中有多次描写,我在小说中就找到两处,可见这种事情在旧社会给老舍造成了深刻的印象,他才要在作品中不断地重复,而且这种东西往往能让人长久忘不掉。
中国人旧有的观念是不能离婚的。离婚的观念是三十年代由西方传到中国,西方人主张一夫一妻制,离婚后可以再娶,这种新式观念影响了一批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开始离婚,老舍有名的长篇小说《离婚》就是在这样的思潮下诞生的。小说中描写了五六对闹离婚的夫妻,到小说结尾谁也没离成,这恐怕就是“中国式离婚”。老舍通过小说意在说明中国每前进一步的艰难。这种奇特的现象也是文学出彩的核心,具有特殊价值。我们说文学创作不能讲共性,而要讲个性,作品出彩一定要有个性,有作家的独立思考,不能用大家都用的语言。
十三、老舍先生的人生观
大家对老舍先生的文品、人品都很尊重,对他的死非常惋惜。老舍先生有他自己的生死观。人生是不由自主的,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不由自主的(生病死亡),但对一些有理智的人,他们会选择死的方式,最高级的方式是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老舍就是一个。巴金先生和冰心先生很尊重老舍的选择。有一次冰心先生跟我说,我知道你爸是怎么死的。她说你去看老舍的小说,里面的好人都姓李,好人的结局都是自杀,自杀的方式都是跳水。作家往往会把自己的第六意识不自觉地赋予笔下人物的身上。《四世同堂》中齐老人的儿子齐天佑就是不甘日本的侮辱跳水自尽。老舍先生在文章中说,一个诗人,当国家有大祸患的时候,他殉难,以身谏,用这种方式告诫世人,这就是老舍先生宁折不弯,正义、坚定的人生态度。(孟姗姗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