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的话」
张彻是我的灵感来源
张彻是一位传奇导演,拍过很多非常出色的影片,尤其是开拓了香港武侠类型片,可以代表我们早期武侠片的最高成就。我非常喜欢张彻早期拍摄的那些动作片,其实他不仅仅影响了我,更影响了整个香港电影。通过他的作品,你可以看到香港电影的历史,每次看他的影片,都能给我很多启发,而且这种启发会在不知不觉中就融入我的创作中。现在我没办法讲张彻的哪部影片对我的影响最大,因为很多影片都是我小时候看过的,他们已经化成了我的记忆,变成了我的灵感来源。
我早些年参加过他的电影《义胆群英》的拍摄,但是那部电影真正的导演实际上是他的徒弟,所以我跟他本人并不熟,说起来我还是对他的电影很有亲切感。
「词性比较」
《功夫》VS《马永贞》
《功夫》剧情: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周星驰扮演的阿星从小就想习武行侠仗义,却屡屡受挫,结果后来沦为一事无成的街头混混。阿星和胖胖朋友阿骨一心渴望加入当地的恶名昭彰的帮会斧头帮,便冒名前往猪笼城寨进行勒索,结果却引来了当地居民与真正斧头帮成员的一场恶斗。让阿星吃惊的是,原来在城寨隐居着数位武林高手,不可一世的斧头帮竟被打得落荒而逃。
不甘失败的斧头帮帮主利用阿星,让他从精神病院请出“终极杀人王”火云邪神,以对付猪笼城寨的高手。在火云邪神与寨主夫妇的决斗中,阿星看透了斧头帮和火云邪神的阴险与卑鄙,愤然出手却被打成重伤,最后被寨主夫妇救走。结果,阿星在搏斗中被意外地打开任督二脉,功力大增。于是,恢复后的阿星与前来扫平猪笼城寨的火云邪神及斧头帮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分析比较:
虽然影片没有明确表示,《功夫》的背景还是带有旧时代上海滩的显著标志。张彻1972年的名作《马永贞》,讲的是发生在相同背景下的故事:身怀绝技的马永贞独闯上海,以双拳打出一片天地,成为占据一方的角头大哥,却遭黑帮设计暗算,最终与群敌同归于尽。尽管《功夫》与《马永贞》时隔32年,却在气质和细节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也许正是星爷称张彻电影为“灵感来源”的表现吧。
首先,两部影片描写的都是小人物的奋斗经历。阿星与马永贞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成为威风的黑道大哥,两人却又都感受到了来自本性抵触的矛盾(而他们对感情的专一观念更有惊人的相似),而在关键时刻,他们同样以极大的勇气进行了一场惨烈的抵抗。尽管结局迥然不同,阿星与马永贞甚至可以称得上分别失散在喜剧和悲剧中的一对孪生弟兄。
其次,《功夫》里的恶势力代表“斧头帮”,其创意很大程度上也继承自《马永贞》,该片大反派杨老板麾下的斧头帮众每次出场都有近乎仪式化的表现。只不过在周星驰演绎下,那些威严的场面被有型有趣的百老汇歌舞所取代。
最后,两部影片的高潮决战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功夫》里猪笼城寨的台阶,《马永贞》茶楼的楼梯,在场景上就简直如出一辙,更不用说两位主人公以一敌百的惊人场面了。
「历史典故」
对内地观众来说,很多人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的周星驰,是他在《义胆群英》中饰演的黑道杀手。其主要原因是《义胆群英》曾以《龙蛇争霸》的名字在内地上映,并且是当时引进的首部香港黑帮枪战片。
1989年,为纪念大师张彻从影40周年,张彻的众多弟子合力拍摄了《义胆群英》,由老师担任名誉监制,实际导演工作则由吴宇森和午马分担。整部作品更像是一场张彻弟子的集体汇报演出,姜大卫、李修贤和陈观泰担纲领衔主演,午马、黄霑、成奎安出任主要角色,狄龙、岳华、赵雷、罗烈等人客串,就连现在鼎鼎大名的袁和平也在里面跑了回龙套。可以说,《义胆群英》是香港影坛黄金时期的一个缩影。
「名词解释」
张彻,原名张易扬,1923年生于上海,2002年故于香港,一位真正的电影大师。
张彻是位高产的导演,一生总共拍摄过93部影片,其中有数部都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1949年,张彻的导演处女作《阿里山风云》是日本结束殖民统治后的首部台湾影片;1967年,张彻为邵氏拍摄的武侠片《独臂刀》是首部票房突破百万的香港电影;1972年,张彻以民国时期的上海滩为背景拍摄了《马永贞》,将功夫与侠义精神引入一个新的领域。
张彻是位深受尊敬的业界前辈。张彻膝下无儿无女,却桃李满门,王羽、罗烈、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李修贤这些巨星都是他的门下弟子。张彻独具慧眼,善于发觉年轻人的潜质,与他合作多年的副导演吴宇森,日后成了打进好莱坞权力榜前列的国际名导。
1989年,有一个自认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参演了《义胆群英》,这部电影就是纪念张彻从影40周年而拍摄的。
15年后,这个年轻人成了尽人皆知的天王周星驰,他拍摄了一部叫做《功夫》的电影,却叫人想起快被遗忘了的张彻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