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市场化口号的提出已有时日,可是发展程度却不尽如人意,始终在市场化的路口徘徊。这其中的关键是,中国纪录片市场不乏资金和播放平台,但每分钟5-30元的交易价难以形成市场。
没有播出平台
中国纪录片没有市场,这是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东方全纪录》制片人郑琼认为“没有市场是因为播出平台少”。冷冶夫则认为,中国纪录片市场还没有形成气候,各台之间也是“乱打仗”,只有个别电视台有输出平台。
目前,除中央电视台、北京台、东方卫视、广州台和四川台等,很少有电视台保留纪录片栏目。郑琼说:“电视台保留纪录片栏目各有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纪录片能提升频道的品位。”郑琼认为,其他电视台台长也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面对很具体的困难,他们未必会保留这一栏目。
交易价格低
“今年全国整体投入到纪录片制作上的资金大概在3亿左右人民币,95%以上属于国有资金。我估计成交额不到投资总额的1/3,亏损超过2亿人民币。”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副秘书长何绍光对《综艺》说,目前纪录片制作上投入的资金和播放平台跟市场交易价格很不协调。
中国纪录片研究委员会副理事长冷冶夫多年从事纪录片制作,他透露,中央电视台拨给纪录片的制作成本,基本上是30分钟3万元人民币。在电视台播出价格是30分钟3000元-6000元人民币不等,买断版权大概在30分钟3万元人民币。
据了解,系列片《百年中国》的制作成本是600万人民币,5.2万元人民币就可以买一个二手播映权。而美国的一部优秀电视纪录片最高可卖到每集(50分钟)15-40万美元,在中国也可卖到1000-4000美元。在法国,每集(30分钟)能卖到2000-20000欧元,卖给国内电视台的价格是每集(30分钟)1000元人民币。冷冶夫说:“由于没有形成良性的价格市场,一些独立制片人把目光瞄向了海外。”
内容单一、平面
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都存在单一、平面的问题。科学、自然、探险等方面题材的明显缺少,即使在社会人文领域,中国纪录片的选材也仍显单一。冷冶夫认为“我们在选材上存在误区的”。
比较中外纪录片,不难发现,矛盾、冲突和追问是外国纪录片题材的核,哪怕是记录平静的日常生活,这种矛盾和冲突也能被挖掘出来。何绍光说,国外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成为超越国家、种族、制度而共享的精神营养。而中国纪录片似乎更注意题材的表意符号,欠缺穿透力,不少片子是思想和形式大于内容。所以能与国外成交的国内纪录片,比例并不高。
文/郭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