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导演的电视剧《记忆的证明》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电视剧主要情节是描写二战期间中国劳工在日本被奴役的历史事件,由过去时与现在时两部分穿插交织而成:过去时部分的故事线索是以二战末期,千余名中国劳工和战俘被胁迫到日本修建军事基地为背景,讴歌中华儿女面对外敌入侵和民族压迫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现在时部分通过对历史事件艰难的追忆求证的过程,从中日两国当代人的角度观察和反思过去沉痛的历史。
《记忆的证明》拉开的是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大幕。2005年是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浦口1945》的导演金韬告诉记者,据他所知,以抗战为题材的各类影视剧成为今年影视圈中的创作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已经立项的有60多部,而属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至今已有20多部。根据粗略的统计,目前正在拍摄的、正在筹备的或者已经进入后期的这一主题的电视剧就有:反映新四军抗日的《代号021》、《皖南旧事》;反映长城抗战的《燕山战歌》、抗联情报员和日寇作斗争的《血色紫罗兰》;翻拍电影的《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改编名著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吕梁英雄传》;讲述中美联手抗战的《驼峰行动》、《逐日英雄》;讲述中苏联手的《远东特遣队》等。此外,还有《亮剑》、《夜袭阳明堡》、《76号魔窟》、《民族英雄马本斋》、《大上海风云》等等。
如此多的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在创作中应该如何面对60年前中华民族的痛史?相同题材如何出新?
金韬并不讳言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恨,为了强调电视剧的主旨,虽然主要拍摄地在安徽,但《浦口1945》开机仪式选择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金韬说一个不愿意承认自己错误的民族,怎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呢?
杨阳说,在和平时期拍摄《记忆的证明》,除了提醒国人居安思危之外,还想告诫有历史劣迹的日本玩火者们,切勿忽视如下信息:一个受害民族的共同记忆一旦被激活,任何企图篡改历史的鼓噪都将被这记忆的怒涛所吞没。《记忆的证明》这个剧名浓缩了作品的全部思想内涵,它将证明“多行不义必自毙”,即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无论多么残酷与疯狂,最终必然自食其果。
金韬说,在众多题材瞄准明年献礼的情况下,如何出新就变得至关重要。无论是他还是《逐日英雄》的导演李晓军,还是杨阳都表示,电视剧不能仅仅停留在再现历史的层面上。那这一主题的电视剧应当怎么办?杨阳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在历时4年的创作中,她的创作基调在慢慢转变,为此,在拍摄过去时的过程中,她甚至中断了拍摄3个月,重新修改剧本。这种转变,杨阳概括为:用理性的反思代替了仇恨,用真心的悲悯慰藉死去的亡灵,用宽容之心面向未来。
电视剧的这种反思事后证明是值得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准评价说,《记忆的证明》是反法西斯题材影视作品的一个新超越,“它没有回顾政治,但超越了政治的角度,从全人类的角度反思战争,思想内涵及艺术表现力令人震撼。”
对于电影而言,抗日题材的作品已经探索了从再现到反思的转变,《南京大屠杀》等正面展现日本暴行的影片已经开始对抗日战争进行反思,《喋血黑谷》中对国民党官兵英勇抗日的肯定,《晚钟》中对侵华日本士兵的灵魂探索,都是抗战题材内容上前所未有的灵魂探索,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抗日题材影视剧应该反思什么?
杨阳认为,这一题材的影视作品应该达到这样的效果,即告诉观众,战争的加害方还是被加害方,应该如何去面对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用怎样的态度去记忆,才能达到反思历史,“避免战争才是最终的目的。”
对于近来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是否过于高涨这个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并不认可,他说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主要是指中日之间的,和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相比,我们还差得很远,“早前的日子,日本政府领导人是不参拜靖国神社的,也不会像现在向伊拉克等国外地方派兵,这些都是违宪的呀。”
这位曾经出版过《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的学者还告诉记者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他曾邀请日本8大媒体的总编辑到清华和学生座谈,结果这8位总编辑一边倒地声讨中国当前过于高涨的民族情绪,而中国的学生表现得非常冷静,“以前日本媒体是反战的,现在却完全站在政府的一边。日本首相想借助媒体来争取民心,而日本媒体想借助政府来扩大影响和发行量。因此,如果说要反思,我们应该反思日本民族主义情绪为什么会如此高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