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贴] [搜狐娱乐社区]
再多的埋伏也救不了张艺谋。《十面埋伏》以其故事太差、缺少灵魂成了江湖上的一个笑料。
罗兰·巴特说:“艺术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不是定义,只是叙述,但对于现代主义及其思维方式来说,比定义更重要。在中国,这句话影响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所有的试图有所成就的诗人、作家、画家、音乐人、导演、摄影师。在美国电影以好莱坞式实用的商业模式横扫全球的时候,其以赢利为唯一目的导致了结构上的同一化,使艺术品成了仅仅展示声画效果和高科技制作能力的工业产品,因为不断重复几乎没有艺术价值。而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界以张艺谋等为代表还在苦苦追求艺术,虽然其追求仅是现代主义本土化的结果,综合使用了八十年代以来文化界的一些成就,(包括诗歌、小说、绘画以及音乐),并无哲学意义上实质性的创新,但毕竟在追求艺术。《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是从诗歌到小说到“新闻特写”,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我的父亲母亲》是一次古典美的展示,当然不由自主地加进了现代主义的因子。真实——美好(完美)——动人,古典主义有这三点,加上张艺谋在摄影上的功底,它是一部值得我们欣赏并记住的作品。
这难道是张艺谋的回光返照吗?看看《幸福时光》、《英雄》、《十面埋伏》吧!《幸福时光》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英雄》、《十面埋伏》完全走到了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之路上去,好莱坞模式毕竟还有丰满的故事为根底,《英雄》、《十面埋伏》在讲故事的能力上显得多么拙劣!常识和逻辑都不能周全,让观众仿佛看到了中国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那些笨蛋编剧。
现代主义是十分崇尚形式的,许多人误以为它只有形式。现代主义先驱们在形式上的种种探索,都是试图从哲学意义上重新审视和把握这个世界,包括生与死、男与女、快乐和痛苦,他们在智能上达到了需要人们敬仰的境界。现代主义到目前来看,不能算很成功,但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选择性,提供了参照物和背景,甚至是技术。人类生活不能只在现代主义沉重深奥甚至莫须有的哲学之中,但我们蓦然回首,现代主义理念的传播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经过历史的沉淀,哪怕只有10%的现代主义成为未来传统价值的一部份,它也是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韩东说:“诗歌到语言为止。”他在那个年代,主要反对诗歌承载太多的不相干的东西,那时即使在语言上,所谓主流刊物上的诗歌非诗的东西也太多。但我始终认为,好的语言的集合一定下意识地透露出灵魂。诗歌是特殊的,它现在不承担叙事的功能,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只到语言为止。
但电影不能只到画面为止,电影是讲故事的,我们不是在看摄影画报。张艺谋的电影有很浓的诗化味道,这也让他在形式上居其他中国导演之上,但受学养功底的影响,往往总让人感到还缺一点,这一点就让他有别于超一流大师。更糟糕的是,他逐步强调、依赖和炫耀形式,忽略故事和作品的灵魂,以为打上“张记”一定是好货。这就是形式主义了。
电影是一定要讲好故事的。现今国内电视界为何有一股复古的风气,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争片重拍?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没有好故事,而那个时代在现实主义指导下把故事的真实和精彩放在第一位。典型化并非一无是处,需要掌握的是“度”。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实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啊!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老老实实做一点现实主义的基本功,加上现代主义的技术和对诗化味道的追求,怎么会没有好故事,没有灵魂呢?鲁迅说:“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老张啊,拍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拍,没有好故事就要耐心等待和寻找,没有灵魂养养元气,否则,你的一世英名就会慢慢毁了,观众不会总是原谅你的。
对了,不要被票房骗了,它与艺术无关。如果你只想着经济效益,总有一天你的票房会不堪收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