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咏,在中国电影导演圈里,可以说是一位新人,迄今为止,他只导过两部影片,十多年前的处女作《天出血》一炮未鸣。但说到电影摄影,他则大名鼎鼎。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侯咏,出道后与多名知名导演合作,担纲影片摄影,获奖无数,令人瞩目。最近,侯咏再次坐上导演椅,拍摄完成了他导演生涯上真正意义上的“出山”之作《茉莉花开》。该片以其独特的视角,集中了姜文、章子怡、陈冲等大腕明星,是200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参赛片中最有力的竞争者。日前,他在东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茉莉花开》这部影片,改编于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你在影片又重新设计了人物,并改了人物名字,出于什么考虑呢?
侯:原小说的女主人公的名字,从文字上很好看,但在读音上有点绕口了,在日常生活中叫出来不怎么上口。人物名字肯定要改,但改什么,当时我就想引入“茉莉花”这个概念,甚至把《茉莉花》音乐都用在片子里去,所以,也就用“茉”、“莉”、“花”作为影片人物的名字。当然《茉莉花》这个民歌,与影片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我想,这个音乐是非常著名,是江南的,我想在风格上是最接近影片主题的,我就想把这两东西给捏在一起。从名字上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中国女孩叫“莉”的很多,叫“花”的就更多了,就是“茉”好像不太多,但叫“茉茉”的也有。
记:有评论说,你这部《茉莉花开》缺少上海味道,甚至有人说,这部影片中除了陈冲外,其他演员应该换掉。
侯:我想这么说,将来你看到这部片子,一定不会因为这部片子不像上海,而影响你对这部片子本身的感受。也可以这样说,像我这个“外地人”拍上海,在拍之前,我心里有点没底,但是现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失败。当然,我不能很直接去表现如上海的味道啊、上海的地方色彩啊,和风土人情,我避开这些东西,把它作为一个背景。随手哪块儿能带上点儿的,就带上点的;哪块儿如不能带,也就不使劲地带。这样的话,也就比较随意,在其他的地方,主要是跟着人物、跟着故事走。这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地方性的东西,只要在中国,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生、任何年代都可能发生。其实,说这话的评论家还是我的好朋友,后来别人告诉我说,他没有说这种话,是记者给他添油加醋了。我说,他肯定心里也这么想吧。其实任何人都可以想,我可以理解,因为有人会说:这个西安人怎么能拍我们大上海的电影,这种担心我也是可以理解的。
记:影片中姜文京味挺重的。
侯:其实,当初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上海电影人,大多数是山东人、天津人,还有广东人。真正上海本地人不多的,除那种打工的,如照明工、摄影助理这些是标准的上海人,土生土长的人。姜文这一个角色就给他设定了一个北方人,当时很多电影公司的老板、导演都是北方人。这些都没有问题。
记:章子怡在影片中清唱《茉莉花》,你觉得怎样?
侯:我并不要求她唱得很好,就要求她是一种本色地唱。
记:影片的女主人公三代人,性格应该说是很复杂很难演的,章子怡在影片中扮演了女主角,你对她的表演有何评价?
侯:她演得非常好。看了影片之后,你会觉得章子怡还从来没有演过变化这样大的角色。影片3个人物,这3个人物性格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求这3个人物有不同的基调,而且是变化比较大的基调。在每个人、每个形象都是年龄的跨度,从年轻到中年,从18岁到20岁、30多岁,这10年、20年是一个跨度,就是在十年中,她的人生和命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要通过演员来体现的。同样一个人,年轻时候的状态,和经历了许多事情以后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样的话,如果把每一段作为两个状态来讲的话,3段就是6个状态,至少要6个状态,所以,这6个状态的区别,我觉得章子怡表现都得非常好。你看了影片就会知道,会对她刮目相看,因为这个电影完全是围绕着她来拍的,当时计算了一下,整部片子有116场戏,她就演了一百零几场,可以说,在这部戏中更发挥了她主观能动性和表现力,她自己很满意,她说她很过瘾,就像演3个电影一样。
记:这部影片对影迷来说,哪些最吸引人呢?是中国的一代人的历史,还是讲述了一个女人的生涯?
侯:不是一代人的历史,而是一个世纪的历史,都包含在这里面。但我主要用意是:想通过影片带出一个“时光流逝”这样的境界和感受,这部片子不管具体到哪个年代,这种故事都会发生,也都在发生着。现在我们把它搁在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这3个年代里,是通过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事例、很多代表性的事件来贯穿和作为背景的,如果把这3个年代换成另外3个年代,这几个故事仍然可以成立的。为什么会是这样,我觉得这部影片所要关注的地方,那就是女性的生存状态,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女人的一个电影。说简单了就是这样,我想将来效果也会这样,女性观众看了会非常喜欢。
记:侯导对自己这部电影,如果打分的话,能给几分?
侯:差不多90分。就是说,我就比较现实,把握现有情况,能够到现在这样的结果,我觉得已经超出我的想象了。
文/辛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