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小龙,从今天起,我将成为《光影周刊》的主编……”11月21日晚9时30分,随着这句自我介绍,央视首位虚拟主持人“小龙”正式在央视电影频道《光影周刊》栏目亮相。但是,架着眼镜、身着西装的小龙第一次出场并没有激发出观众的热情。 创意引人瞩目 装束随心换,角色随时变 “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变换自己的形象是小龙的'绝招'。”谈起央视第一位虚拟主持人,《光影周刊》制作人胡女士告诉记者,选用虚拟主持人的想法,源于大家对栏目主持人的一次很平常的聊天。 《光影周刊》的前身是《下周电影》。该栏目是介绍即将放映的电影节目。胡女士说,有一次,大家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节目主持人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人无意之中说,如果主持人能够跟随电影主角一样随时变化,一定很吸引人。 “我们首先想做一个Flash,之后大家一致同意做一个虚拟人,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小龙。”胡女士想像中的小龙:每次上镜都会以一个全新的造型和一套靓丽的服饰出场,时下最流行的发型、各个时尚品牌最新款的男装等等都会第一时间在他的身上得以张扬。 “而且,小龙还随时可能幻化成片中的某个角色,比如身披黑色斗篷的蝙蝠侠、穿梭在城市楼宇间的蜘蛛人、功夫了得的李小龙……再者,为小龙度身定做的演播厅也将随着他的角色转变,时而呈现出一片茂密的丛林,时而如置身高楼大厦之中,时而又仿佛身处拍片现场等等,这些对于真人主持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对于小龙却是易如反掌。”胡女士说,虚拟主持人能带来完全不同的主持效果。 制造费时费力花费上百万,用时整一年 小龙是一个由电脑合成的三维动画人物,身高1.75米。他有着不同于一般动画的诞生过程。胡女士告诉记者,小龙身价不菲,有上百万元。动画统筹黄泰告诉记者,小龙采用了动作捕捉技术,制作费时费力,从原型设计到最终成型,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首先,配音演员要按照写好的台词完成小龙的声音部分,技术人员再将其因场景不同剪辑成单个镜头备用。随后根据镜头的需要,再通过一套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引进的高科技设备,从真人的动作中捕捉出无数个动态的点,并将它们连接成线,至此,小龙的轮廓基本成型。与此同时,另一组人员需要使用电脑声音软件对照配音寻找口形匹配的画面,声音和画面在这里被合二为一。最后一步就是从服装文件库中为小龙挑选合适的衣服,配上灯光、音乐和特效,小龙的举手投足间才终于有了栩栩如生的效果。 亮相并不出彩动作太呆板,眼珠不会转 但是,经过一年时间孕育才出生的小龙并不“招人疼”。过于正统的形象、单调的动作以及永远不会转动的眼珠、模式化的主持风格,让许多观众感到不满意。“小龙的动作和表情都太呆板了,看上去既不帅又不可爱,根本就抓不住观众的眼球,”很多人都直接表达了他们的感受,“既然是虚拟主持人,那么就应该有许多真人无法做到的动作和表情,如飞檐走壁,或像阿童木那样突然飞来,这样才能显示出虚拟的优势。可是小龙的表现太拘谨、太正,缺乏想象力,随便一个真人主持都比他好,还不如用一个大家熟悉的动画角色。” 在小龙亮相前,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央视要推出的这个首位虚拟主持人是什么样子。“既然是面向观众的主持人,央视应在事先征集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打造出一个受人喜欢的虚拟人。”很多观众表示,央视事先的封闭操作是造成小龙亮相失败的主要原因,作为虚拟人,就应像那些经典的卡通形象那样,第一前提是活泼可爱,让人过目不忘。形象方面要么时尚可人,要么反常态地丑乖丑乖,可小龙代表的却是传统央视主持人的风格,太缺乏个性。(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于祥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