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4年6月15日 地点:北京保利剧院内及门口 调查人:《艺术评论》杂志社记者及特邀记者共四位 被调查人:观众席前区的部分观众、二楼部分观众、 票贩子 调查方式:调查表、随机采访 6月15日,北京暂别超高温的天气,冷热不均的风掠过保利大厦,广州市话剧团大型史诗剧《白门柳》将进行第六场演出。 大厦门口,活动着票贩子15人左右。离演出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他们平均每个人拿票1至2张,吆喝的是:“有票吗?有票吗?”原价50元的学生票以10元或20元收购,卖40元;原价280元的票以50元收购,卖100元。 离演出开始还有二十五分钟,观众陆续进场。剧场内上座率粗算为75%,相比首场演出,上座率有所下降。问卷“观众调查表”于演出前20分钟开始发放,于演出结束时收回,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34份。 问卷调查第一项: “您通过何种方式,得到《白门柳》的入场券”。“自己在购票窗口或者网上买的”4人;“朋友给的”25人;“相关单位赠送的”5人;无人选择“自己在票贩子那里买的”。 问卷调查第二项: “您是否见过话剧演出《白门柳》的相关宣传”。“在电视上看到过”的8人,“在报纸上读到过”的18人,“听朋友讲的”6人,“没有见过任何宣传”的2人。 问卷调查第三项: “您认为此剧最大的看点是什么”。认为是“大腕及强大的演员阵容”的5人,认为是“柳如是与钱谦益的故事及明末清初那段复杂历史”的24人,全选的5人,及加上“导演王延松的精彩再创作”和“华丽的舞台视觉效果”两项。 问卷调查第四项: “如果您给《白门柳》定最低与最高票价,您觉得哪种价格比较适宜”。“20-50元”,无人选择;定“50-200元”的15人;定“100-300元”的13人;定“100-500元”与“100-500元”以上的,无人选择;有6人空白了这一项。 问卷调查第五项: “简单评价《白门柳》这部话剧,您认为如何”。选“很喜欢,觉得剧作、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等都很好,以后我还希望看到这样的话剧演出”的,29人;选“有可欣赏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喜欢的某些部分”的,2人;选“不喜欢,缺点多过优点”的,3人。 中场休息的十分钟及演出结束后,本刊记者随机采访10人。他们的入场券,都是朋友赠送的;大部分人表示,比较喜欢这部话剧。北大历史系的师生,认为此剧以诗化的戏剧展示了明末清初那段历史,刻划了柳如是、钱谦益等几个人物,三分史实,七分虚构,比较有可看性。一位银行业务员说,此剧场面壮观,演员表演出色,后悔没有劝服自己的孩子一起来看。一位演艺圈内的观众说,演员的表演十分精彩,值得自己学习;不过这样豪华的演员阵容,无疑也增加了此剧的资金投入,如果想要达到收支平衡,将更添一层难度。一位僧人说,他在这部戏里,看到了历史的轮回和人生的虚无。北京舞蹈学院的一个现代舞专业的学生,是自己买学生票来看戏的。她认为这部戏虽然是历史剧,渗透其中的却是现代的创作方法和理念,比如上半场将近结束的那段,百姓们扑入河中捕捉蛤蟆,那些形体动作,都是现代舞演绎出来的。一位媒体记者虽然赞同她的看法,但是,他认为这部戏“现代性”的创作理念还不够。他认为郭沫若给钱谦益定论为变节者,叛国者,这部剧很有些给他翻案的意思;但是,如果再花一些笔墨来彻底解释他为什么投降清军就好些。一位高校教师说,他比较排斥在剧场或者电影院这些当今主要以娱乐为目的的场所,以高姿态吆喝“天下”、“万民”的场面,好象去年听到电影《英雄》中秦王那句遭人嗤笑的结语一般,令他起鸡皮疙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