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制作,没有大明星,更没有惊险场面、裸露镜头,一部名为《笑里逃生》的电影居然就靠着“牛群”二字,出名了!制片方的制胜法宝就在于,找到了一种名叫牛群的“兴奋剂”,人为地将人们的情绪提升至兴奋状态,由此也就完成了吸引眼球、扩大名气的首要任务。
这部相声贺岁电影《笑里逃生》,从一开始就打着“影射牛群裸捐事件”的旗号吸引了媒体和受众的视线,然后就开始像烙饼一样,翻来覆去地否认、澄清又解释,最近,投资方的宋老板干脆大大方方地承认:我就是在影射牛群!在这个翻来覆去的过程中,《笑里逃生》的名声也就像饼一样早被烙熟了,拷贝能多卖几个,票房能多上几成,投资方赚个盆满钵满不说,光赚来的名气就足够为下一部片子趟开一条路了。牛群算什么?只是人家为增加香味吸引食客在饼上洒的葱花、芝麻而已。
对于时下的电影、电视剧制片方来说,寻找一种能刺激观众神经的“兴奋剂”,往往成了压过片子本身质量的头等大事。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高、越来越刁,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谈何容易,于是剧组就要千方百计地下猛药,动辄就安排男女主角来段配合剧情的绯闻、三角恋,要不就炒演员和导演的鱿鱼,或者选演员时就未雨绸缪,选的不是演技,而是谁最近的绯闻多、名声大。就说牛群,凭演技、论名气,尚不足以拉高一部戏的票房,但围绕在他身边的辞官、还债、裸捐等种种敏感字眼,却是制片方最最需要的“兴奋剂”,谁不想看看电影里如何影射牛群裸捐的?还有什么内幕曝光没有?观众的猎奇心理一下子被刺激得迸发出来,片子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牛群眼下正在拍的另一部戏也很有意思,名字叫《还债》,内容与牛群本人无关,但这个似乎隐喻着牛群现状的剧名,究竟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反正搞得人一看“牛群忙还债”的标题就挺兴奋,仔细一看,嗨,人家牛哥忙的是拍戏的正事。可您这儿一兴奋,人家电视剧就能多卖点银子,牛哥这“兴奋剂”还挺管用。与《还债》相比,《笑里逃生》借势借得更巧妙,人家一不用费力请牛群出演,二不用付片酬,只需一张嘴翻来覆去说上几句“牛群如何如何”的话,也就跟着牛哥一块火喽!
恰恰是因为这种“市场需要”,一大批在绯闻、丑闻及黑色事件中泡得浑身发臭的演员不但没失业,反而愈发成了剧组你争我抢的香饽饽,剧组的纵容和利用,正在悄悄助长娱乐圈里蔓延的恶性炒作之风。而且,电影、电视剧如此在戏外下猛药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观众的神经越来越麻木,早晚有一天会产生抗药性。那时该上哪儿去找“兴奋剂”呢?奉劝剧组,还是把工夫用在戏内,才是长久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