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分头介绍两路考察小分队的进展情况。 对彭加木失踪的分析和猜测,失踪时的详情。 采访当时的有关人员,介绍以下情况: 5月9日,素有冒险精神的彭加木考察罗布泊腹地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和考察队员乘3辆汽车,迎着漫天风沙,在大漠中艰难蠕动着。第二天,他们进入湖中心地带,地面上全是白灰色的盐碱土。中午,这里的气温高达48℃,一丝风都没有,使人感到喘不过气来。谁也顾不得涸海中的炎热和干渴,在彭加木的指导下,立即进行考察。他们就地挖了一个深坑,里面露出灰绿色的沙土层,中间夹杂着呈颗粒状的石膏层,用嘴一尝,味咸且苦。5月13日,他们来到湖南端的盐壳地带,剥开仅两厘米的尘土,只见下面全是枕块般的盐结晶体。彭加木急忙拿出笔记本,边记边说:“这下面全是宝物,如果把它们开发出去,那用途就大了!”他们在大约东经90°23′、北纬39°56′的地方,留下一个扎着红绸带的标杆,上写“科80—001”。它标志着科学考察队的足迹第一次来到这里。 6月2日,他们的饮用水基本用尽。队员们在滚烫的沙砾中艰难地跋涉着,个个渴得嗓子冒烟。他们有时挖一个深坑,把头埋在沙子里呼吸一点潮湿的空气。此时,彭加木的心情更加焦虑,没有水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他一边探路考察,一边寻找水源。一天下午,彭加木忽然发现了一片小草,高兴极了,老远就向大家呼喊:“你们快来看,发现了绿色植物,我们有活路了!”不久,他们终于穿过了盐壳带,走出了“死亡之海”。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和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肖万能。 彭加木自1956年第一次主动申请来新疆考察,共来过新疆15次。他是我国第一个闯进“死亡之海”罗布泊、成功实现南北穿越考察的科学家。那次由北向南考察罗布泊,应该说是彭加木带领科考队用五把八磅大锤在岩石般坚硬的盐壳板上砸出一条血路,耗时近一个月才胜利完成的。到达罗布泊南岸的米兰农场休整后,本可以走公路顺利返回乌鲁木齐,可彭加木决定:“好不容易来一次罗布泊,考察时间还早着呢,何不顺罗布泊东岸边考察边回去。”这个决定遭到早就盼着回家的年轻人坚决反对,而彭加木则坚持自己的决定丝毫不让步。 王万轩、陈百录忆到此处佩服地说:“彭院长脾气犟不假,可他为了科学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奉献精神没人能比!”我们问道:“彭加木失踪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两位苦笑了一下:“社会上的传闻和猜测不下八九种吧。其中最可笑的是,说我们年轻人反对他再进罗布泊,一气之下把他害了。乌鲁木齐公安人员还真煞有介事地审问过我们呢。这怎么可能?矛盾归矛盾,这么好的科学家我们怎么能合谋害他?多亏他亲笔留下了那张纸条!” 说到这里,两个人认真回答我们说:“彭院长离开营地说是往东去找水,由于方向上的错觉,其实只走了四五公里就向北走去了,然后又转向西,他走了一个马蹄形。当天气温高达五十五六摄氏度,我们分析他是在芦苇包的背阴处躲避炎热晕倒后再没有起来!”王万轩说,“那里有成千上万连绵不断的芦苇包,藏个人太容易了,隔四五米远你就不好发现。在那常人难以忍受的高温下坚持寻找,太难了,何况第二天又刮起了大风,沙子埋人太快了。” 对彭加木失踪的种种推测: 第一种说法:彭加木被外星人接走;第二种说法:彭加木逃往美国;第三种说法:彭加木被直升飞机接到原苏联;第四种说法:被与彭加木有分歧的同行科考人员杀害。此四种说法纯系无稽之谈。彭加木走时身上带有一本十分珍贵的科学考察日记,因此被一些“左”得可笑的人判断为彭加木是“携国家绝密叛逃”。 第五种说法:迷失方向找不到宿营地;第六种说法:不幸陷入沼泽被吞没;第七种说法:被突然坍塌的雅丹砸住;第八种说法:被狼群吃掉。这四种说法同样不可能。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这里小地形十分复杂,而大地形却十分简单:南面横亘的是东西走向的库木塔格茫茫大漠,科考队的宿营地就在大漠脚下;北面约15公里处同是东西走向的巍巍库鲁克山,有丰富野外生活经验的彭加木面对大地形不会找不到宿营地的。至于说陷入沼泽或被坍塌的雅丹砸住或被狼群吃掉,经过我们的实地考察,这里一没有沼泽二没有可以砸人的雅丹,更没有狼群。 第九种说法:在芦苇包中躲避炎热晕倒,风沙掩埋。我们比较赞同这一判断,理由是:6月17日,气温高达近60℃度,55岁的彭加木长期劳累身体透支,加之弹尽粮绝,饥热难耐,倒在芦苇包中再未起来。第二天又刮起了十级狂风,遮天蔽日的黄沙很快就会把人埋掉。如果彭加木当天没有出事的话,营地每小时发出的信号弹、点燃的篝火、亮起的车灯,他不会看不见。 第一种说法:彭加木被外星人接走;第二种说法:彭加木逃往美国;第三种说法:彭加木被直升飞机接到原苏联;第四种说法:被与彭加木有分歧的同行科考人员杀害。此四种说法纯系无稽之谈。彭加木走时身上带有一本十分珍贵的科学考察日记,因此被一些“左”得可笑的人判断为彭加木是“携国家绝密叛逃”。 第五种说法:迷失方向找不到宿营地;第六种说法:不幸陷入沼泽被吞没;第七种说法:被突然坍塌的雅丹砸住;第八种说法:被狼群吃掉。这四种说法同样不可能。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这里小地形十分复杂,而大地形却十分简单:南面横亘的是东西走向的库木塔格茫茫大漠,科考队的宿营地就在大漠脚下;北面约15公里处同是东西走向的巍巍库鲁克山,有丰富野外生活经验的彭加木面对大地形不会找不到宿营地的。至于说陷入沼泽或被坍塌的雅丹砸住或被狼群吃掉,经过我们的实地考察,这里一没有沼泽二没有可以砸人的雅丹,更没有狼群。 第九种说法:在芦苇包中躲避炎热晕倒,风沙掩埋。我们比较赞同这一判断,理由是:6月17日,气温高达近60℃度,55岁的彭加木长期劳累身体透支,加之弹尽粮绝,饥热难耐,倒在芦苇包中再未起来。第二天又刮起了十级狂风,遮天蔽日的黄沙很快就会把人埋掉。如果彭加木当天没有出事的话,营地每小时发出的信号弹、点燃的篝火、亮起的车灯,他不会看不见。 我们得出了一个25年来从未有人得出的并公诸于新闻媒体的结论:彭加木失踪在离营地不超过8公里的范围,而且是当天遇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