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宜庸 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商业赢利,电影制作者常常以满足多数公众的愿望为借口,利用性爱。我们得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电影与性爱的关系如此表述是有道理的。性爱能被利用的价值,就在于它本来是属于每个人隐蔽的领域,不允许被看、被说,电影却大胆地将摄像机伸入了这一禁地。这么说,电影是靠出售隐蔽的东西来牟利。有卖方就有买方,买方是谁?是观众。因为观众对他人隐蔽的生活状态好奇,这就是市场。“性欲是消费社会的‘头等大事’,它从多个方面不可思议地决定着大众传播的整个意义领域。”①而且,就人类整体而言,性爱是基本生存本能之一,就每个个体而言,性爱又是成长的关键问题,作为人类创造的艺术之一的电影内在地无法回避。如果说文字艺术无法再现性爱场面的过程,雕塑、图画艺术也只能表现性爱场面某个瞬间,那么电影艺术则似乎天生地具有视听的优势,可以放大性爱场面的每个细节,更易于表现性爱的欲望和要求。在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及道德良知的艺术家手中,性爱并不仅仅是性爱,而是他表达观念的一个途径、通道。在非色情电影中,性爱作为一个元素,往往不是孤立出现,而是与对人性、权力、种族、性别、政治等的思考联结起来。比如《被告》谴责的是性暴力,是围观者的助纣为虐、冷酷无情;《蜘蛛女之吻》暗示政治的自由与性爱的平等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紫色》借助女性情谊传达对性别歧视的反抗等等。 因此,尽管性爱的规范有差别,对性爱不好把握尺度、却又不能不表现(不管是出于商业的还是艺术的目的),这是所有国家电影业或多或少都必须面对的尴尬处境,中国电影也不例外。只要有性爱禁忌的存在,只要有电影审查的存在,这个处境就永远无法摆脱。虽然说作品的道德价值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其艺术价值的高低。我们应当持“审美的态度”,“从所表现的生活的观点来看问题,并且暂时不作纯粹外加的判断。”②但是,艺术真的可以完全没有禁忌吗?虽然说艺术价值并不与道德价值等同,但作为人的起码道德底线还是应当遵守的。我们必须尊重不同社会、不同文化大多数人的心理,因为一个缺乏禁忌的社会与文化对于个体、民族的素质,未必是好事。艺术表现当然不能、也不应当完全脱离我们的道德观念,“人类文化的复杂性的例证之一就是:艺术有时被认为是善的象征和盟友,有时又被认为是善的敌人。……艺术的精神从根本上说是合乎伦理的,同时又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不道德的。”③因此,尽管可以有《洛丽塔》这样剖析恋童癖的困惑的影片,有《教室别恋》这样展示女教师与男学生偷情的影片,有《巴黎的野玫瑰》这样讲述疯狂恋情的影片,但是,这毕竟是为大多数人所不容的行为,招致非议在所难免。百年电影史,也是一部电影与性爱暧昧史。是性爱为电影提供了丰富银幕的佐料,还是电影进一步挑逗起银幕下蠢蠢欲动的性爱?这是个永远无法说清的话题。 在性爱的问题上,中国电影面临的处境尤为尴尬。就创作者而言,首先是试图突破种种禁忌的努力,与世界范围内电影表现性爱的深度、广度相比,这种努力多少显得有点无奈与滑稽。曾经因拥抱、接吻、裸露等浅显的性爱行为而遭受非议、删改的影片,在中国可以列出长之又长的名单。“《水晶鞋》风波”、“《寡妇村》诉讼案”、“《大鸿米店》事件”,新时期以来,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关于性爱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争论。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尺度有所放宽,但依然是裹足难行。《非常夏日》是一部颇为独特的影片:一个姑娘遭强奸,目击者却不敢站出来阻止;等到目击者受良心谴责想要指证时,姑娘却坚决不承认。按理说,被强奸者应当是一个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物形象,但是这位姑娘却没有失去内心的平衡,她改变了面目,坚韧地生活。按理说,在当时势单力薄的情况下,目击者本来就不太可能阻止事情的发生,他没有必要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况且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这位目击者却非要找到罪犯不可,以寻求良心的解脱。这样的人物设计在国产影片中很有创意的。但是导演耿耿于怀的是,影片缺少两场戏。一是强奸的戏,如果赤裸裸地表现了全过程,“会使影片局部的残酷性达到极点。这样,后面叙事中人物行为的理由和力度要比现在充分得多。”二是回避了两个人物讨论性的问题。④ 这部影片看起来是围绕着性展开情节,但实际上其意义却远远超出了性本身。然而本不该缺少的戏却因为艺术之外的因素的考虑,不得不删除,这样的遗憾怎不叫人感慨。只因为性是个禁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删剪,这种低估观众道德水准与艺术水准的做法,不仅使中国电影变得肤浅粗陋,而且使中国观众丧失了对中国电影的信心。这实际上是动用了行政的强行手段,剥夺观众、创作者认识生活、对生活进行评价的权利的做法! 2003年电影分级制重新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电影分级势在必行,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一旦明确了分级制,中国电影就没有题材的限制。没有了题材的限制,中国电影在性爱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就会突飞猛进。能不能表现与表现得好不好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审查制度的松与紧并不能成为艺术表现力贫乏的借口。几经修改终于上映的《周渔的火车》与历经七年即将公映又被勒令停止的《大鸿米店》,都将性爱作为宣传的一大卖点。但是,两部影片对于性爱意识、性爱场面的处理与之前《红高梁》的野合、《菊豆》的偷窥、《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捶脚等情节相比,都显得粗俗、乡气。值得一提的是《大鸿米店》,影片中五龙与绮云米仓做爱的情节设计,应该说有点创意。非常态的偷情与非常态的做爱场面,本来更易于撩拨观众的观看欲望,但是画外亢奋的船工号子的出现,完全破坏了这种快感的抒发。五龙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欲望尽管值得同情,但是这种同情是有限度的,因为他的所做所为是以损害他人为前提的,人格显得卑下。他与绮云之间的偷情,是生理冲动的渲泄,是两性间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而船工号子却是对昂扬、迸发的生命力的赞颂,在情感逻辑上两者之间极度的不协调。在这里,性就是性,没有丝毫爱的成份,它粗鲁而丑陋,与美感扯不上边,但是编导却一厢情愿地、精心设计了光线与构图,企图进行审美升华。编导态度的矛盾与模糊,使得观众对人物不知该如何判断,观影情绪无疑是压抑、郁闷的。换言之,理智上观众可以肯定此片对人物的塑造有创新之处,但情感上因为无法认同于主要人物,而感觉不舒畅,甚至厌恶。 这实际上暴露出了中国电影处理性爱场面时普遍存在的创作心态问题,即过于郑重其事、急于让性爱承载过多的东西,有意或无意忽视了大多数的、普通的观众在观看性爱场面时的观影心理。这本应当是处理性爱场面的起码要求,试想如果性爱场面无法引发观众生理的快感,审美的快感从何实现?更不用谈什么升华意义了!当然,不一定所有的性爱场面引发的都是快感,这与创作的意图、处理的方式有关。事实上,每个人看电影的目的都不同,但是有些目的是社会所赞同、鼓励的,因此可以公开宣扬的;有些目的是社会所反对、禁止的,因此不敢公开说出口。有谁会大胆宣称看电影是为了某个性感的影星,某个刺激的画面?看电影的庄重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社会强加于人们的。“人们的性经历中的大多数苦恼,是社会获知个人行为后所做出的反应的结果,或是因为个人对社会一旦发觉自己行为后将如何反应抱有恐惧所造成的。”⑤人们在观看电影性爱场面时,一方面因为觉得看了不该看的东西而怀有道德内疚感,另一方面却抵抗不住对他人的、异常的性爱行为的好奇,两者碰撞、交织的结果,造成了观看时想看又不敢看、尴尬又兴奋的心理——犹如小孩捂着眼睛不时从手指缝里瞟一瞟恐怖画面。这种矛盾的心理,不是“窥淫癖”就可以解释清楚的。我们应当承认,在观看性爱场面时,审美不是唯一的目的,非审美的欲望远远地多于审美的欲望。大部分中国电影在处理性爱场面时,缺的不是审美的意识,而恰恰是对观众非审美的欲望不够重视,甚至是低估。 当然观众对电影表现性爱的接受心理也有个变迁的过程。与社会大部分人认同的心理往往使人无法辨清甚至不敢正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日积月累,便以为自己真的也是那样想,于是也是那样做。出于所谓道德的净化目的,出于对所谓体面的过份要求,对性爱行为不仅禁看、禁说,而且连符合人之常情的两性亲昵行为都加以禁止的做法,成了人们内化的自律,在看电影时有意地压制了非审美欲望中生理快感的满足。新中国电影有一段时期,连正常的爱情描写都受到批判,如《柳堡的故事》、《战火中的青春》等。而像《红色娘子军》,本来在电影文学剧本的初稿中有过三个描写吴琼花与洪常青爱情的部分,但在讨论时就受到批评,以至于在剧本定稿和后来的影片拍摄中,这些可怜巴巴的爱情部分便都被删掉了。结果,有观众写信给剧作家,说作者成功之处就是没写他们谈情说爱,如果真写下去,不知怎样肉麻、乱套!虽然说性爱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殖,但是中国人口在那些年的迅猛增长,与文艺创作上的禁欲主义表现相比,难道没有丝毫的嘲讽意味?自觉的禁欲也好,表面的正经也罢,人们并不真的能消灭得了对性爱的本能渴望、正常需求。《芙蓉镇》中那一对出身、文化、地位均不同的政治男女的苟合,不正说明了即使在那样的年代,人类本能需求的不可抗拒?或许为了政治的需要,上下都在心照不宣地玩着表面禁欲的游戏,欺骗的是那些信以为真的善良人们。 日换星移,如果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观众还会因为《芙蓉镇》的接吻镜头、《寡妇村》“少儿不宜”的宣传、《疯狂代价》的裸露而好奇、议论;那么在今天,在一部分的观众眼界已经提高、接受心理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为有了遮遮掩掩的露点镜头、躲躲闪闪的做爱场面、直白无趣的调情对白,观众就会蜂涌而至,这种想法未免过分简单。由于技术的发展,如今的观众可以不进影院而在私人场所通过影碟机看电影。盗版碟的兴盛,给观众提供了观看外国影片的便利。《感官王国》、《罗曼史》、《亲密》之类的影片随便在哪个音像店仅花几块钱都可以买到,这些影片丰富了人们的观影经验——原来性爱可以那样用于电影!“清者见智,浊者见淫”,无疑此类影片的创作态度是真诚的、严肃的。如果说《大鸿米店》、《周渔的火车》之类的影片能在音像店热销,那只能证明由于轰炸式宣传的诱惑勾起了观众对演员之间绯闻的好奇、对国产电影究竟会如何表现性爱的好奇,而不是对其表现手法、艺术价值的认可(网上大量的批评语论便能说明)。来源于外国影片丰富的观影经验,使中国观众对国产电影如何表现性爱充满期待,但是目前大部分国产电影在这一方面贫乏的表现、弱智的招数却令人一次次地失望,两者之间的落差,是中国电影面临的又一个尴尬处境。 艺术与道德的矛盾、国内与国外创作环境的差别、观影经验的落差,这三个不同方面表现出的尴尬,不是依靠将来实行了电影分级制就能一下子解决的。不是所有的影片都适合集体地、公开地观看,电影分级制是国家电影审查机构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观众而制定的一种保护政策,通常的理解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但实际上它对成年人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因为每个人在看电影时并不能完全忘却原有的角色身份,对性爱场面的观看往往与对观看者的道德评判联系在一起,因而如同性爱行为得回避他人一样,性爱场面的观看往往也是如此。但是万一被未成年人撞见呢?一来因为年龄的差距,不好解释性爱对于人的意义,二来未成年人一般不懂得采取圆通的措施来维护成年人相应的角色身份所应有的尊严。该如何看待观众的这种观看行为与观看心理呢?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