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我对此并不感到骄傲,但是我的确曾身陷处于战斗之中。战斗并不有趣。胜利者最终要进监狱,而失败者则要进医院。我曾经两者都是,但是我对这两者都不喜欢。但是战斗也有它好的一面,那就是它都能够很快地结束,这对于战斗两方面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而宿仇则与战斗不同,它具有持久性。它能够耗尽人的能量。长期的纠缠和恩怨已经超出了个人意见不和的范畴。宿仇无疑是苦涩和辛酸的,但是它有着多姿多彩的一面,所以虽然对所有的商业人士来说,宿仇都是一种痛苦,但是报纸却将它视为宠儿。
在好莱坞,宿仇是常见节目。一般公司的股东们很少真正肆意地进行个人倾轧,与人结仇可能就是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不再担任迪斯尼总裁的原因之一吧。如果艾斯纳想要保住CEO的职位,他应该很好地借鉴一下前任总裁迈克尔·奥维茨(Michael Ovitz)的失策之处。
虽然非常痴迷于《孙子兵法》,但是奥维茨还是在战术上犯下了重大的错误。当他在业务上的仇家形成之后,他的帝国最终也分崩离析了,而这些仇敌还给他带来了诸多的私人恩怨。这真是报应啊,奥维茨显然忘记了孙子说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娱乐业的参与者们都很害怕宿仇。著名制片人斯科特·鲁丁( Scott Rudin)曾经说过:“在好莱坞,人们所关注的是如何挣大钱,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生意受到干扰和破坏。”
曾经在《Ago》一片中同昆汀·塔伦提诺(Quentin Tarantino)大打出手的唐·墨菲(Don Murphy)也说:“我同任何人都没有仇恨,宿仇会对工作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避不开的仇家
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娱乐行业内还是充斥着刺刀见红的争斗。是的,男女主角们在影片中要互相仇恨,争论谁受的伤害更多(例如萧恩·潘和尼古拉斯·凯奇),或者谁应该是一个荡妇(“希拉里,是你!”“不,是你,林德西!”)。
如今,荧屏幕后的的现实情况也许更为丑恶。在经济强势增长的环境中,人们又产生了“西部精神”(Wild West),曾经的朋友和伙伴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相互争抢对某一创意和形式的独占权利。
百老汇不仅在舞台上表现战争,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真实地演绎导演和记者之间的拳来脚往。在二月份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百老汇的领军人物大卫·莱沃克斯就曾教训了以口无遮拦著称的《纽约邮报》专栏作家的迈克尔·瑞德尔的屁股,因为后者污辱了他在《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中的导演能力。
代理人们在压力之下也粉墨登场,一直是纠纷温床的大公司们成就了他们的业务。与此同时,业务繁多的公司们也向业务人员们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么接下来,我们当然要谈一谈艾斯纳了。
当《耶稣受难计》(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在2004年的票房市场中翻云覆雨时,迪斯尼的CEO 迈克尔·艾斯纳已经完成了一系列企业争斗:好像无论艾斯纳在哪里出现,官员们的不满和股东们的指责就会随后如暴雨般倾盆而至。他正在成为“天生寻仇者”(Perfect Feuder)。(这种说法对于他可能稍显为过)
实际上,这种吵吵闹闹的局面是不应该发生的,整个好莱坞现在都是电影续集的天下,这种情况要求所有的人都保持长期的关系。这种情况也意味着更少的工作机会,巨额的预算和高得令人窒息的风险,所以整个娱乐行业都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和睦共处,有的代理人想出了这样的词汇,“激励”人们保持良好关系。
一位猎头公司负责人曾经说到:“目前,仇恨要么被化解,要么打官司。人们不愿打官司,因为代价过于昂贵。”(如果要对Eisner是否具有寻仇者的素质进行探究的话,值得提一下的是,仅仅为了同Jeffery Katzenberg和迈克人·奥维茨等对手进行诉讼争斗,他就花费了超过3.75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