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每到节日,从中央到地方,办晚会、搞联欢,是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今年的中秋、国庆双节接锺而来,电视荧屏上大大小小的文艺晚会更是数不胜数,但真正有特色有内涵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为数不多。 在这当中,当数中央电视台在上海举办的一台“浦江月----中华情”中秋直播晚会,它的出现,恰如浦江边一股夹杂着暖湿气流的清风,在给观众带来听觉、视觉上的独特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歌会新模式的清新气息。
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重匮乏的以往,观看晚会可以说是大多数人满足自身对娱乐的渴望的唯一途径,但在娱乐信息日趋爆炸化的今天,
晚会走向平庸,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万人空巷守住电视机等候晚会播出的情景的渐行渐远,包括春节联欢晚会在内的各式晚会已逐渐缺乏让人兴奋的社会基础。当大而全的综合性晚会不由自主地走进困境时,一种纯粹以歌声串联起来的歌会形式,也曾经打动过大家的心。然而,近些年来,充斥荧屏的歌会越来越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歌星与歌曲杂乱无章的大拼盘,观众对这种打着喜庆标签的载歌载舞也就越来越表现出审美的疲劳。在原有的形式上寻求突破,已经成为文艺晚会创作的当务之急,“浦江月----中华情”央视中秋晚会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给晚会赋予个性化人性化的特征,是此次晚会的独到之处。北京味儿的相声、东北腔的小品、西北风式的民谣,这些以往大型晚会上必备的要素,都被浦江晚会所摈弃,取而代之的是根据晚会举办地上海的地域文化特征所塑造的晚会个性。浪漫,怀旧,唯美,万种风情。。。。。。从舞美到服装,从灯光到配乐,无不渗透着这种鲜明的特征。晚会设在浦东滨江公园的主会场别出心裁地被设计成了一艘邮轮,一只巨大的船舵、一片片升起的风帆,一排排整齐的桅杆……宽敞的甲板,就成了一个明星荟萃的灿烂舞台。清风、明月、烟花,整个晚会现场显得诗意十足。这种晚会形象的塑造,既起源于上海,又不局限于上海,实际上是现代都市人一种共通的情绪的体现和宣泄。
如果说,在浮躁喧嚣的文艺圈中,晚会那种沉静恬淡的气质是一道独树一帜的风景,那么,充盈其中的丰富的主题内涵则是浦江晚会有别于一般歌会的特殊魅力。咏月,思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这些原本深刻而沉重的话题,被自然地化解在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中,而穿插其中的,则是一根依托在独特串场方式上的爱的主线,特邀嘉宾主持林栋甫承担的就是这样一种串场的任务。
放弃一些表情模式化声音高昂化的主流主持人,选择象林栋甫这样带有点边缘性质的嘉宾主持,本身就是晚会独具匠心的设计。他的老派绅士的形象,浑厚低沉的音质,感情色彩浓烈的主持词,娓娓道来的表达,以及“贯穿其中又游离其外”的串场方式,无不恰如其分地与晚会相融相洽、相辅相成,成为晚会当中的点睛出彩之笔。
正因为有了这独特的串场方式,晚会的整体感、流畅感显得尤为突出。来自东西方、海内外的众多新老歌手有了思乡恋月的共同情绪和渴望团聚的火热激情,一首首或快或慢或抒情或摇滚的歌曲,有了内在的逻辑的联系。可以说,特殊的串场方式搭建起来的骨架,让原本平实的肌体有了生命,有了凹凸玲珑的曲线,让晚会有了灵魂的精髓。
反映“老上海、新表情”的老歌翻唱,是晚会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将张露、张帆、吴莺音、静婷、金溢等五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红透半边天的老歌星请到晚会现场,是央视浦江中秋晚会的一大创意。能将久不露面的五位昔日明星聚到一起,央视晚会的号召力可见一斑,恐怕除了央视,海内外其它华语电视台短期内也难以做到。五位老人虽然经过岁月的流逝,最大的已年逾84岁,但是当年的卓人风采依然可辨。当一帮年轻歌手翻唱起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朦胧月》、《明日之歌》、《花好月圆》、《给我一个吻》等经典曲目时,舞台一侧的大屏幕上,不断闪现出几位原唱者多年前的倩影,让人恍惚有时光倒流70年之感。情歌虽已老,爱意依然在,这一浓墨重彩的怀旧之笔,在灯火绚烂的黄浦江上泛起微微波澜,再勾浪漫情思,重拾百年温情。至此,“全球华人的共同记忆”这一晚会主题,被诠释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如今,晚会帷幔虽以降下,但它留在观众心中的涟漪,留给晚会创作者们的思考并没有停止。一向自视甚高又吝于赞美同行的上海电视从业者也坦陈,多年之内在上海举办的其他晚会,都将难出其右,难逾其峰。在文艺晚会遍地开花层出不穷的今天,这一句看似普通的感慨,无疑是此次央视中秋晚会成功的有力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