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女人的来信》参赛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徐静蕾谈“导”与“演”双重身份
对话人物:徐静蕾、本报记者冯睿
对话地点:保利华亿公司
记者手记
从某种程度上讲,徐静蕾是幸运的,她使用2000万拍摄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这部电影的主创有姜文这样的大腕,也有李屏宾这样的明星级摄影师。在这个时候,很多和她同龄也同样具有电影理想的年轻导演还在为自己的处女作找钱而发愁。我不是想通过这种对比来证明某种不公平,而是想说,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内,我们确实需要强化资源的优势。对于徐静蕾这样一个由演员出身的年轻导演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其他,而是如何把这种资源优势高质量地体现出来。很显然,这位导演做到了:她利用一切条件拍摄了一个她想讲的,好的故事。对一个导演而言,这其实就是结果了。但是对电影市场而言,这才刚刚开始。 徐静蕾:“从这部电影开始,我要对投资人的2000万负责任了,对剧组的工作负责任了。可以说,拍摄《来信》,我已经成熟了。”
从这部电影开始,我要对别人负责任了
新京报:你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你的第一部正式电影作品,处女作,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徐静蕾:因为在拍摄《我和爸爸》时,我还面对很多的局限,作为一个导演,我还没有把电影从技术上解放出来,例如在镜头的使用上,不够确定不够自信就限制了导演方面的发挥。而在拍摄《来信》的时候我放开了。
那些对我造成影响的东西已经通过一部电影消除了,我完全可以以一个创作者的心态投入拍摄,而不是像第一次那样心存敬畏,影响正常的投入和心态。而且从这部电影开始,我要对别人负责任了,我要对投资人的2000万负责任了,对剧组的工作负责任了。可以说,拍摄《来信》,我已经成熟了。
新京报:那么当《来信》的后期已经完成,导演的工作基本到位之后,你对这2000万的回收有没有信心?
徐静蕾:有时候我都在想到底怎么花掉了这么多钱。说实在的,回收这东西谁都不能保证最终结果是怎样的。我只能把现阶段我的积累都表现出来,从导演的角度去做到最好。
新京报:《来信》这次参加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的评选,为什么你选择了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而不是威尼斯电影节?
徐静蕾:我们和威尼斯方面也有过交流,但是我一直没有接到他们的正式消息,而圣塞巴斯蒂安很早就给我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对我而言,这很让我高兴。
我受邀参加竞赛单元和最佳新导演两项角逐,这至少是对我过去这半年多辛苦工作的肯定。我当然希望拿奖,拿奖就是锦上添花。
我就是想拍出一部纯粹的爱情故事
新京报:我们都知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著名小说,这部作品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你,让你把这部很难影像化的文字作品改编成一部电影?
徐静蕾:第一次看这部小说时候的感受跟我现在再看这部小说的感受完全是相反的,那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可怜,爱上了一个负心汉。但是现在我不会再用道德的角度去评论这个故事,只是会觉得这个女人的经历确实有很多痛苦,但是每件事都充满激情。她的生命很充实,她的自我特别完整,她的这种爱情是一种极致。
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同的人,甚至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都会对这个故事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我。我记得阿城老师跟我讲过有位作家的一句话:“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爱一个人有这样的自由,而不是去计较值得还是不值得。我很想通过这部电影去纠正用“值得不值得”来判断爱情的想法:这是一种很纯粹的爱情,我就是想拍出一部这样纯粹的爱情故事。
新京报:这样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欧洲的故事最终落实到你的影像上,还有大量的人物内心活动描写,对原著进行的改变是不是很大?
徐静蕾:故事的本质是不变的,这跟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没有关系,你看到的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当然最初的时候,我想把剧本落实到现代,但是这很困难:加入的很多现实性的东西会严重损害原著的完整性。我只是想拍摄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而不是在现实或者时代背景下的道德判断。后来就把故事背景设置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平。小说里的文字能够表现出很多曲折和变化,但是用镜头来体现可能会很单调,但是我基本还是满意的,这要感谢摄影师李屏宾,这部戏他对我的帮助最大。
新京报:在后期制作完成后,你再看自己拍出来的这部电影,是怎样一种心情?
徐静蕾:我自己看了可能将近一百遍了,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对这部电影都快失去判断了,我希望自己能换一下脑子,在一个月内不再思考这部电影。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就像我拍完《我和爸爸》之后的那种感觉。
做导演是我的兴趣,做演员是我喜欢的工作
新京报:这两年你一边做导演,一边也在继续自己的演员事业。那么这两种角色哪个更为吸引你?
徐静蕾:做导演是我的兴趣,做演员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工作,是我的职业。
新京报:作为导演,很多人都认可你的进步,你自己也很有信心,那么作为演员呢,你认为这两年演技有相应的提高吗?
徐静蕾:我觉得演员是被动的工作,演员的好坏受很多东西的影响,所以我觉得演员有一定的局限性。
新京报:即使在自己导演的电影里也有这样的感觉吗?
徐静蕾:也是一样的吧。
作为导演我正处于释放自己积累的时期,而作为演员我的积累已经在过去的表演经历中了,我需要喘“第二口气”。表演对我来说成为一个更困难的事情。
尤其在这部戏里,我经常会很不自信,我演完一遍,就会在监视器上反复看半天,有些东西你可以骗得了别人,但是你骗不了自己,在演这部戏中很多感受是真实的也是非常真诚的。我可以骗别的导演,但是我自己知道自己是怎么完成表演的。
这也是我自己在表演上想要解决的问题。
新京报:那么在自己导演的这部戏里,你对自己的表演满意吗?
徐静蕾:这很难回答,完全满意当然谈不上,但是应该达到了60%,也许在别的导演的戏里,我只做到了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