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8日,赵本山在老家铁岭举行的二人转研讨会上表示,二人转要走向全国,走上大雅之堂。
所谓二人转 ,早期称“蹦蹦”,亦称秧歌、对口、棒子戏、双玩艺儿。“蹦蹦”在东北大秧歌和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东北大鼓、皮影、太平鼓、霸王鞭和河北梆子、落子等艺术形式的唱腔与表演手段。由一女(上装,早期多由男演员扮演)、一男(下装)两个演员,有说有唱,分包赶角,叙述和表演故事情节,“千军万马,就是咱俩”为其突出特点。伴奏乐器以板胡、唢呐、竹板为主。演员常用手持道具有扇子、手绢、竹板等。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一些著名的“二人转”演员如穆喜发、李青山、关长荣、董孝芳、李小霞、秦志平、郑桂芸、韩子平等演唱的“二人转”曲目《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二人转”的表现手段丰富多彩,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指的是唱、说、扮、舞。 “绝”是指绝技。“二人转”的“唱”,高亢红火,风趣幽默;“二人转”的“说”,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插科打诨,机智灵活;“二人转”的“扮”,“接得严,兜得紧,放得下,撒得开”,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代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二人转”的舞蹈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称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