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电影制片厂的新片《郑培民》剧组一行人在湘西凤凰实地取景拍摄期间,笔者有幸参与全过程。现在带来新鲜的花絮,从而将这样一个勤勉,活泼又充满了人情味的剧组的方方面面展现在大家面前。
“毛主席是那金色的太阳!”
剧组化妆师贺亚琳的丈夫,就是在多部影视剧中扮演青年毛泽东的演员王英。我们到达凤凰的第二天,他便从外地赶过来陪伴妻子。
那几日天公不作美,一直阴雨绵绵,无法外出拍戏,剧组上下都很着急,王英便说:“别急,明天一准晴天,你们肯定能拍成!” 没想到第三天一大早起来,果真雨过天晴。当天的拍摄任务顺利完成。等回到宾馆,雨才淅淅沥沥的下起来。大家都说“神了!” 等见到王英了,都半开玩笑地说:“真是托您的福!毛主席真是那金色的太阳!”
可爱的“马导”
有人打趣说:“拍摄的时候,整个剧组最招人烦的就是‘马导’啦!”
“马导”大名马建国,可他不是导演,而是剧组里负责拍剧照的摄影师。为什么说他招人烦?好不容易拍完一个镜头,导演和演员们刚松了口气,准备休息会儿,他却跑过来要给人家拍剧照,确实叫人无可奈何。而且,他工作起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光线,角度,背景等每个因素考虑得面面俱到,指挥被摄者摆出各种不同的姿势,神态,还要经常换位置,以求拍出最佳效果,严格得跟导演一样,“马导”这个外号就是这么得来的。
可是,玩笑归玩笑,只要看一眼他拍出来的剧照,没有人不啧啧称赞的,大家从心里敬佩着“马导”,他的四句口头禅:“到位!” “我的问题。” “不要慌!” “又一个奥斯卡奖诞生了!” 剧组所有人都能背出来。经常是他刚说出一句,旁边就有人噼里啪啦地把其它三句一口气说出来。
“ Lost In Translation”
拍摄过程是很紧张,很辛苦的,所以一有时间,大家便会开开玩笑,松驰一下。当拍到郑培民和小刘爬上腊尔山察看修路情况的那场戏时,有二十多名当地土家族群众演员参与“修路”。可是他们听不懂普通话,机器,灯光,录音全准备就绪,该“劳动”起来的时候,任凭副导演和现场制片喊破了喉咙,他们还是茫然地站着,面面相觑。
导演郑洞天在一旁摇摇头,无奈的说:“这才叫‘Lost in translation’(本届奥斯卡奖获奖影片),迷失在翻译里头呢!”大家都被逗笑了,原本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放松下来。
一只小知了 忙坏一群人
一天中午,艳阳高照,剧组正在山上拍摄郑培民被调往长沙,乡亲们依依不舍送别的那场戏,四周静悄悄地,只听得见演员的对白。这时,突然从离现场几十米处的一棵树上,传来了一阵知了的叫声,录音师听
着不对劲,影响录音效果,便拣起一颗石子扔过去想赶走它,没想到知了在树上顽强地一动不动,继续唱歌。于是,六七个工作人员围着那棵树,不停地摇晃,扔石子,总算让它安静下来。录音师在一边抓紧时间录完音,大家才松了口气。可真是一只小知了,忙坏一群人!
“收到老头一名!”
身在剧组,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其实组里很多人都感叹,很久没有遇到过像《郑培民》这样有人情味的剧组了,彼此之间心无芥蒂,互相关心,融和得像一家人一样。
闲暇时,片中扮演张老爹的北京人艺的七十多岁的老演员王宏韬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独自从剧组回北京,组里的人替他买好机票,送他到机场,还是放心不下他老人家,于是拽住飞机上的工作人员,千叮万嘱一定要照顾好。人家不敢怠慢,一路上小心翼翼。到北京之后硬是让接机的人给开了一张“收据”,上面写“今收到老头一名。”让人家签上字,完成任务。
有惊无险
在凤凰的最后一场戏,是有一千多名群众演员参与的火禾公路通车庆典的大场面,需要动用热气球从空中俯拍。
拍摄那天,风力很大,风向也不稳。热气球载着摄像师升到空中以后,在大风中剧烈晃动,摄像师和设备摇摇欲坠,不但戏拍不了,弄不好还会出人命。现场的工作人员都跑过来,紧紧抓住固定热气球的绳子,还是力量不够,眼看快要栽下来了,制片主任急得直骂娘。最后,幸亏大量当地群众都过来帮忙,才稳住了热气球。于是,最后一个镜头,在众人提心吊胆地注视下完成了。当摄像师在大家的祈祷下带着设备毫发无伤地回到地面,整部电影也终于在有惊无险中结束了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