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星期三,正值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之际。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美国影片《幸福终点站》被选定为开幕影片。一群示威者占据电影节主会场外的空地。他们高举着标语版,呼喊着抗议的字句,抨击好莱坞对欧洲电影市场的入侵。
事件的导火索是组委会突然修改电影节开幕式程序。按照传统,开幕式上的红地毯仪式是电影节的最高礼遇,只能供有作品参加竞赛的影人行走。像《幸福终点站》这样仅仅参加展映,本身并不角逐任何奖项的影片,另外有一套入场程序。然而本届威尼斯电影节打破这一惯例,破天荒地让斯皮尔伯格与汉克斯踏上红地毯。这一“礼崩乐坏”的场面,自然招致众多欧洲影迷的不满。
不过示威者们的怒火显然不止于此。他们甚至把一辆汽车装饰成海盗船的模样,停泊在会场门外,以此来表达对于好莱坞的愤恨。很多示威者来自各种非政府组织。抗议的题目主要有三点:电影节的传统价值正在丧失;欧洲电影的优秀特质正在衰减;美国“大片”的高昂票价使电影艺术逐渐远离人民。其实,一部美国“大片”在欧洲的平均票价比中国的电影票价高不出多少。
三部美国影片进入“金狮奖”的竞争;更多的好莱坞作品在威尼斯参加展映;无数好莱坞明星前往水城助兴。这些都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示威者确实有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假如威尼斯电影节没有这些影片,没有这些明星的到来,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声势?或者说,会像当年一些评论家所预测的那样,彻底沦落成一个地方性的影节?
很多人也许忘了,1932年,在第一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的第一部影片,就是来自好莱坞的《化身博士》。在星期三的抗议者中,一位来自于“非全球化”组织的代表曾经说:“我们将掀起更多的波澜,我们要让自己的声音被人听到。”但是电影市场的竞争从来不以人喊叫的声音高低确定输赢。
在电影的世界里,与其打起标语牌折腾,不如回家扛摄影机或者DV。
(王崴)
《京华时报》 (2004年9月5日第A2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