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青时代》与《小偷》合二为一改电影
■两部小说有成为优秀文艺片的基础
记者:您当初创作《刺青时代》和《小偷》的动机是什么?想借这两个小说表达什么呢?
苏童:《刺青时代》是个小中篇,《小偷》是个短篇,与我所有以青少年为主人公的创作一样,不是为了纪念什么,而是表达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成长经验,特别是心理经验。
记者:将《刺青时代》和《小偷》拍成电影,可操作性如何?您认为这两篇小说适合改编成一部电影吗?
苏童:《刺青时代》和《小偷》具备典型的所谓“文艺片”的改编格局,利用好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当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许不适合一部商业大片的要求,但适合一部好的文艺片的要求。
■毕飞宇改编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记者:你和毕飞宇是好友,由他改编,你是否最满意?
苏童:我和毕飞宇是好友,在平时交谈中他多次提到以前读《刺青时代》的强烈印象,他也一直想把小说改成电影剧本,认为会是一部好电影。我当然很高兴,把《小偷》融进《刺青时代》是我的建议。由他来改编,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选择。
记者:您的作品都很残酷,改编成电影势必会弱化这份残酷,这是否是对作品的一种曲解?
苏童:残酷不是一部好小说追求的目标,同样也不是一部好电影的目标,从小说到电影,一部分东西会流失,另一部分东西会补充进来,而完美的改编就是做出完美的识别、筛选和补充。
■别人改剧本我在赌运气
记者:为何您的小说改编成电影,都由别人来做编剧?您放心别人改编您的作品吗?
苏童:我不喜欢做编剧纯属个人性格所致,因为不习惯与别人合作的写作方式,而剧本这东西是不可孤芳自赏的,必须与导演什么的在一起合作。如果不放心改编,只有两个方法,一是不允许别人改编,二是自己来干,但这两点我都不做,所以只好赌运气了。
记者:根据您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请问您看过哪些?能否简要评价一下?
苏童:除了由《妇女生活》改编的《茉莉花开》没看过,其他三部(《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粉》、《大鸿米店》)都看过,我看这些电影时努力以纯观众的角度看。如果说电影是一桌菜,小说原著只是菜的原料,
原料当然重要,但导演的烹调功夫也许更重要。我不是专业影评人,不太喜欢在公众面前评价导演的是非,但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确实经得起看,是好电影。
记者:您的作品常被搬上银幕,是否考虑写些适合拍成电影的小说?
苏童: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关系只是雾水情缘罢了,我绝不会为迎合电影而写小说。
毕飞宇:情投意合的完美合作
编剧毕飞宇与苏童一样都出生于江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并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等奖项。近期热播的、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的电视剧《青衣》将他推到了公众的面前,而由叶大鹰导演的电影新作《地球上的王家庄》亦是出自毕飞宇作品。他近期的作品《玉米》轰动文坛,使得毕飞宇再次引起大腕导演们的瞩目。
毕飞宇与电影的结缘在十年前,他将自己的小说《上海往事》改编成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作为苏童的好朋友,亲自操刀改编《刺青时代》是毕飞宇多年的愿望。毕飞宇表示自己对“触电”并不感冒,只是对苏童《刺青时代》里那段青涩的岁月感兴趣,对《刺青时代》里所描述的南方的天空、南方的湿度、南方的河流、南方的人物充满激情的眷顾,所以亲手打造其影视形象是自己多年前的愿望。他将把《刺青时代》和《小偷》这两个故事重新整合编剧,他表示自己和苏童这样情投意合的合作是唯一的一次,定会打造出完美的剧本。制片方:暴力和性的处理会很干净
提到为什么会改编《刺青时代》,制片人曹琳琳表示:“我在读小说的时候就好像看见了一部电影,这是我一直要做的电影,纪念七十年代、青春期、亲情和成长,可以转化为很好的电影因素。”苏童作品或多或少会有些暴力、性的描写,《米》被改编成《大鸿米店》后,也因为某些镜头而始终未获电影局批准延迟多年才短暂公映,更成为大家讨论电影分级制的导火索。小说《刺青时代》中同样有暴力和青春期的描写,对此曹琳琳表示并没考虑分级问题,也许电影中会表达青春期的性,但一定是干净美好的性。
作家苏童的小说《刺青时代》和《小偷》将被合二为一———由苏童好友、作家毕飞宇改编成一部名为《刺青时代》(暂定名)的电影。北京双鱼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买断了改编权。制作方表示要在全亚洲范围物色演员。本片的主创人员将在年内确定,明年投入拍摄。制片人曹琳琳表示,由于一些原因,现在还不便透露正在接洽的导演姓名,但导演人选绝对是有实力且非常值得期待的,9月份制片方将会把导演姓名公之于众。这无疑将是一部值得期待的电影,苏童就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小说和电影改编的关系,是“雾水情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