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间各种批评的声音铺天盖地,在《十》片票房已经过亿、人们的注意力不再对影片本身的优劣纠缠之时,本报收集了一些专家和热心读者的来信,刊登在此。从这些字里行间里,我们确实能感觉到,给中国电影营造一个健康的媒体环境,给中国电影和中国导演以宽容和扶持的重要性。
郝建(北京电影学院 教授):商业炒作无可厚非!
《十面埋伏》首映礼宣传造势极为强劲,放映后,观众和媒体都有说法指责制片方炒作。可我觉得,做买卖就得会吆喝,拍商业电影不炒作怎么行。如果因为炒作而走进电影院,那全是我们观众自己的决定。我想那天买票去的人自己也知道,不是为了欣赏电影的美而是为了欣赏明星那油彩涂抹的风采和活人现场大歌舞才去的。其实这个首映式就是一个歌星大走穴,为上市圈钱的企业,为补钙产品、补脑产品可以搞,我看不出为什么张导演搞不得?我想,那些观众知道自己奔啥去的。
李亦中(上海交通大学影视系主任):要为国产片营造好的媒体环境
我真想说张艺谋是招谁惹谁了?媒体竟如此一片责难之声?其实从《英雄》到《十》片引出了一个问题,是关于为国产片如何营造一份好的媒体生态环境。
某些媒体不知是心态阴暗还是为了哗众取宠?感觉总想要看张艺谋的笑话似的。这次对《十》片的攻击比《英雄》更变本加厉。国产电影如同中国足球般,始终是老大难,电影更是举步维艰,且电影还得靠实打实地一场场放出来。这种媒体的攻击真让人有种釜底抽薪的感觉,叫人心寒。眼下有个现象值得研究,即这边媒体骂声一片,那边却票房一路飘红,如此现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媒体砸的恐怕不是张艺谋,而是自己的公信度了。
林海敏(本报热心读者):打进国际市场还得靠张艺谋的大制作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武侠片是中国最有特色、并在全球很有优势的类型电影。当年能打进美国电影市场,真正进入美国电影院线的只有李小龙的武打片。近十年来,成龙,周润发和李连杰等中国影星成功进军美国影坛也主要靠的是武侠片。现在,张艺谋也选择武侠片来求得艺术上和商业上的突破,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目前,中国影片若想打进国际电影市场并获得票房佳绩,还得靠张艺谋的这类气魄宏大的能与美国大片一争高下的大制作。
飞刀门人(本报热心读者): 对电影,要心态平和地批评
中国的电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批评或者说需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批评?电影既然要走产业化道路,就必然绕不开商业,票房才是最好的检验标尺。不管怎么说,《十面埋伏》色彩斑斓得有些花里胡哨,明星加上了大腕,又是打又是杀,又是情有是色,还有一个前不见古人,后还没见着来者的“全球首映庆典”,还弄了一个“零点行动”,把观众的胃口调得高高的,把钞票赚的满满的。一部电影做到了这个份儿上,你能说它商业得不精彩?
《十面埋伏》是一部商业电影。批评可以,但需要的是心态平和的批评,象现在这般群起而攻,集体下套儿,甚至不乏落井下石,跟风起哄的局面,就多多少少有点儿太不地道了吧?
马晓仁(本报热心读者):我真羡慕韩国人
《十面埋伏》公映之后所遭到的责骂、批评可谓铺天盖地,开创了一次骂电影的历史之最。
相比之下,我真佩服韩国人,为了民族电影的崛起,上致政府下到老百姓,无不关心支持自己的电影。政府规定每年162天电影院必须放映国产片,甚至鼓励民间企业投资电影,达到一定数额就可以减免税收,老百姓积极踊跃入场观看。
我羡慕韩国电影人有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呕心沥血拍出的民族电影能得到国人认可,能感受到成功和胜利的喜悦。周围大多是支持和掌声,少见心理阴暗的“红眼病”。在这种创作氛围下,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情,继续搞出更上一层楼的优秀作品。
我真羡慕韩国电影人,相比之下,我觉得我们文艺评论的环境可怜、可悲、可叹。围剿《十面埋伏》明显是一种病态心理在作怪,不知道你是在扼杀中国电影最后的一点希望吗?张艺谋是中国电影公认的一面旗帜,他在不同的国际电影节上为中国捧回多少奖项,恐怕没有一家媒体认真统计过。难道对于这样一个为我们国家争了光,为中国电影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非得一棒子打死才甘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