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给我打电话,说他们要开辟戏剧评论专栏。我停顿了三秒钟……“我不会写评论……真的,我没写过……”心想:自己的戏都讲不清楚,还去评论别人!本来一些戏剧评论家、教授们不喜欢我的戏(可他们还是要看),文章再写不好,他们更要说林兆华排戏没有“理论构架”。讲对了,我轻视他们背诵的吃了一辈子的“理论”。我讲过多次,我从来不用理论指导我的创作。我崇拜自己的艺术感觉甚至迷信悟性与直觉。多年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舞台叙述方式,哪怕它不好也是自己的。此时我想起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理解到的东西不一定能感觉到;只有感觉到的东西,你才能进一步地理解它……
今年没排什么有分量的东西,一个《厕所》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是我没想到的。记得2000年重排《茶馆》时,我动了祖宗留下的产业,至今有些人还在讨伐我,非要把我推到“北京人艺逆子”那边。2004年5月又排了个“蹲着的茶馆”,这个醒目的标题又招来一些人的忌恨。说来也巧,正赶上为纪念《茶馆》演出500场活动,我上午在北京人艺整理《茶馆》,下午去国家话剧院排《厕所》。在排练场,我经常产生幻觉……好像《茶馆》里的那群人,都跑到《厕所》里排泄来了,我偷着笑,脑袋总跑神儿,琢磨戏以外的事儿……
历史的偶然性往往给我们惊人的启示。我斗胆地问一句:老舍先生是不可超越的吗?人艺的传统是不可发展的吗?我们每天都在呼喊“与时俱进”,怎么在艺术上就不可以呢?!
有些人愿做固守某种风格传统的孝子,实际上连摔盆的资格都不够。虚伪的人格导致了虚伪的作品,不管是以哪种风格出现,虚伪总是会葬送了艺术。他们的心思没花在艺术创作上,口口声声要继承的传统是哪位祖宗弄清楚了吗?!中国的话剧有传统吗?!有,也是外国传来的。
建国以来,我们的意识形态、文化政策全盘俄化,人艺确立的建院方针就是莫斯科艺术剧院。惟有焦菊隐先生提出要建立中国学派。焦先生1953年在《契诃夫戏剧集》译后记中讲:“我的导演工作道路的开始是独特的,不是因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才约略懂得了契诃夫,而是因为契诃夫才约略懂得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师,他探索的中国学派不是那些孝子们一知半解的“现实主义”。我想起一位大师讲的一段话:“当一个人狂怒地叫喊着:‘告诉你,这就是真理!’时,我想这个人提出的不是真理,真理只存在于不断怀疑和批判地继承的过程中。”
《厕所》之所以震撼人心,就是因为它的真诚,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智慧。如果老舍先生、焦菊隐大师不受那个年代意识形态的束缚,《茶馆》会更经典。
《厕所》在思想上、戏剧美学上是超越《茶馆》的,它对当今戏剧是个挑战,它拓宽了艺术的边界。
《茶馆》是老舍先生对新时代的憧憬与讴歌,《厕所》在一个新时代物质进步的繁华表象下埋藏着过士行对历史现实苦涩的冷视与反思。
我对一个记者讲,当年的《茶馆》也曾招来各方的批评,弄得焦先生不得不加“红线”。有一次搞得焦先生没辙了,在王利发上吊以后,让郑榕老师提着大茶壶到街上送水支援学生运动,焦先生实在看不下去就舍弃了。戏还是结在老裕泰光影黑暗,天幕阳光灿烂,学生唱着革命歌曲。老舍先生坚持演出本可以按照改动的演,剧本发表一定要按照他原来的结尾———“好!”。以喜剧的方式完成对旧社会的控诉是大师的手笔。
从语言上说,老舍用的是旧时代的语言,是典型的;过士行用的是当代语言,也是典型的,作家本身对语言的运用都是准确生动的,所不同的是时代不同。“《茶馆》里的幽默是温暖而善意的;《厕所》里的幽默却是尖锐而刻薄的,往往一针戳破了自我掩饰的遮羞布。”一味的厚古薄今毫无意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如果把这两部戏都翻译成英语,就很难说哪个更好。以后的人们在戏剧中寻找过去的语言特色时,老舍和过士行会提供不同时代的范例。谁都对自己不熟悉的生活有盲点。
从导演上说,焦先生既有《茶馆》又有《蔡文姬》,作为跟他请教过的晚辈,我深知他是最没有框框的人,他不会恪守一个什么主义,按主义去排戏。他的创造激情从来就没有泯灭过,一戏一格是焦先生的格言。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努力做到了。不愿做不孝子孙的嫡传弟子们,你们连描红模子都没描好。
至于有些涉于“粗口”的争论放到戏剧幼儿园去闹腾吧,那些戏剧假溜不去理他。
有篇文章说但凡有点心肝的人看完《厕所》都会有所触动。而现在有些人的心肝究竟还有没有真是成了问题。
今天的戏剧评论滞后于创作实践,这是客气地说。那些少数真有见解的评论家在评论界的处境也很孤立,门派、学阀、私欲严重影响着学术讨论。不客气地说,是在污染着学术空气,不利于戏剧生态环境。伪批评打着批评的旗号在干着扼杀好作品的勾当。多么陈旧、多么一般化的戏剧演出,那些大专家们从来没有什么疑议,一味肉麻地吹捧、误导观众,以至于我们期待着那些人对我们的创作加以棒杀,这才能证明我们的创作价值。
《厕所》的争论实际上预示着一种趋势,不同的创作不可同日而语,你搞你的卫生戏剧我搞我的非卫生戏剧可能是目前比较好的一种办法。
当下中国戏剧圈内有真诚的评论吗?有,也在商业炒作及官方媒体以外。现而今评论家太少,戏剧蛀虫猖獗。
想起梁实秋先生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林兆华
作者简介:林兆华,当代最富有争议的中国话剧导演。196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要作品有话剧《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红白喜事》、《狗儿爷涅 》、《鸟人》、《棋人》、《哈姆莱特》、《理查三世》、《三姐妹.等待戈多》、《故事新编》、《茶馆》、《阮玲玉》、《风月无边》、《赵氏孤儿》、京剧《宰相刘罗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