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刘持平,获过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被授予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常州市杰出科技人员等荣誉。
刘持平的故事,在科技强警的舞台上的精彩演出,让人们喝彩不已。
“科技强警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刘持平说,“仅从刑事案件侦破方面来说,无线通信监控、DNA鉴定等新技术是科技强警的重要内容,而传统的侦破手段如指纹学,也应该在科技强警的大背景下得到创新和突破。”
1952年出生的刘持平只有初中毕业,1973年从部队退伍后进入警察队伍。到公安局报到没几天,就被刑警队要去当了刑警。据要刘持平过去的老刑警说,当时看上刘持平,就是觉得这小伙子身上有那么点干侦查员的味儿。谁也想不到,刘持平后来会成为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同时还是江苏省公安厅专家组成员,并应邀担任中国刑警学院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客座教授。
刘持平非常善于创造性地把新理论引入传统指纹学中,解开一个又一个命案难题。
2001年7月12日,在常州新区江边发生一起分尸案。死者是一位40岁左右的女性,被分尸后,装在一个大纸箱里,扔在路边草丛中。
尸体被发现后,侦查工作正常展开。最初在现场的纸箱上,提取到几枚指纹,最后认定其中有一枚指纹具有鉴定价值。但这一枚指纹面积很小,血迹斑斑,模糊不清,鉴定起来有一定困难。在排查后基本确定了犯罪嫌疑人,刑警设法提取到他的指纹,进行比对。好几位鉴定者的意见都是无法认定,因为两枚指纹只有3个特征可供互认。按照常规,3个特征是难以作出结论的。
凶案侦破过程中还有个插曲:犯罪嫌疑人居然是死者当地的治保主任,一直鞍前马后地帮助刑警在干活。刚开始的时候,刑警们没有回避他,使他对整个案情和侦破方向了然于胸。
一枚现场提取指纹和一枚密取的嫌疑人指纹,最后都放到刘持平的案头。
那一段时间刘持平对数学理论中的拓扑学感兴趣,他便尝试着运用拓扑学理论分析指纹。
用传统的概率论和指纹鉴定理论,只有3个辨认特征的指纹确实无法作出结论。可一旦进入拓扑学的理论视野,这枚指纹就有了全新的意义。虽然模糊残缺,但其中有14条纹线清晰,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明确,可构成一个有限的却是特定的函数定义域。经过与嫌疑人的指纹比对,刘持平认定两者之间在该函数定义域内,每个点都一一对应,没有重复与差异,并据此认定凶手就是该治保主任。
治保主任被逮捕了。对方很快就交代了杀人分尸的第一现场和侵吞17万元公款的犯罪事实。
将拓扑学引入指纹鉴定并成功用来破案,是刘持平的一个重要贡献,它完善了公安痕迹检验的理论系统。
创新需要积累。刘持平在指纹学上的突破,可以说是厚积薄发。他参与过2000多起重、特大案件的痕迹鉴定,破获凶杀案超过500起,在30多年里作出的鉴定无一错误。
2002年1月,美国联邦法院的波拉克法官作出“指纹鉴定不是科学”的裁决,驳回公诉方以指纹作为证据的请求。消息传出,真是石破天惊。作为国内资深指纹专家的刘持平,不但在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旗帜鲜明地反对波拉克的做法,还专门写文章捍卫指纹鉴定的科学性不容怀疑。
不过,波拉克的裁决使刘持平对传统指纹鉴定理论的缺陷看得更清楚,完善指纹理论的心情因而更急迫。“我正在做这项工作,到我退休的时候,肯定能有所成就。”刘持平自信地说。
正是因为有很多刘持平这样富有创新和实干精神的警察,江苏的科技强警才会在公安信息化、通信指挥、侦查技术、治安防控、道路交通管理和消防管理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其中有120项在部、省、厅(市)立项,有44项成果通过鉴定,55项成果获得部、省、厅(市)级科技进步奖。
本期节目讲述一个学者型的刑侦技术专家,他对于指纹的钻研已经深入到考古、遗传学、体育运动学等多个领域。他所提出的“拓朴学”指纹鉴定理论从一个经典的“假说”成为一个经典的“理论”,并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和肯定。他在考古研究,关于先民指纹纹饰的推论,也被考古界称为“百家学说中的一说”。警界学者引经据典纵论指纹学,有趣而有益;从警三十年来最酸涩的记忆;古今中外指纹探案、指纹相关知识的深入钻研,现场揭密《蒙娜丽莎》与指纹学。
7月25日敬请收看《警察人生》现场访谈江苏常州市公安局长刘持平。
(《警察人生》第33期 上海东方卫视7月25日21:15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