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这代人看香港电影开始,王晶的名字就伴随着我们始终。在一定意义上讲,王晶就是香港电影的代言人。尽管有些人会对这一比拟表示出自己的不屑。
在许多年前的某报道中,曾称王晶是“咬奶嘴导演”,意思是说王晶出身于电影世家(父亲王天林是香港上世纪六十年代粤语片时期著名导演),另一方面也是称他当时的年纪尚轻。所谓初生牛犊不畏虎,早期的王晶在桥段的翻新与对观众心理的把握上均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驾驭能力,很快就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他早期的《千王之王》系列赌片以及《花心大少》等“沟女”电影都极大地符合了当时观众的口味,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也屡用不爽,《赌神》与《精装追女仔》系列都在香港掀起票房狂潮,并引来众多跟风之作。
然而,近年来的王晶在电影方面屡显疲态,特别是今年上映的三部影片在票房上先后折戟。在与王晶的交流中,他将此归结于香港电影市场的问题:“现在大众电影不太容易得到多数人的认同,电影变得比较小众化,观众分流得很厉害。”而面对这样的市场,王晶表现得很无奈,面对一个不确定其口味的市场,如果做不到大卡司、大投入去进行赌博式的拼杀,那么理智的做法是退出——“如果市场提供不了一个合理的回报给这种努力。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我觉得努力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就应该有一个取舍。”现在的王晶就有这个想法,在具体行为上表现为投拍电视剧和把工作室上迁北京。
或许有些人对此行为表现得很不理解,认为王晶是“懦弱”、是“退缩”。但在王晶二十年的电影生涯中,我们始终清楚地知道“商业”在其电影中的分量是多么重要,王晶本人直言自己是一个“生意人”。如果电影无法提供一个“合理的回报”,选择适时退出,或许是个合情合理的做法,二十年前,已经有个很好的范例——当时的邵逸夫选择了以无线电视为主,放弃了枝大叶大的邵氏电影。当时人们对此非常不理解,包括王晶本人——“以为当时嘉禾的邹文怀打败了邵逸夫”。
现在看来,无线继续笑傲江湖,而嘉禾早已随着成龙的电影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一部分。香港电影,二十年一轮回,有些人选择放弃,有些人选择继续坚持。(文/超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