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唱戏的呼吸应有两种感觉。一是提,一是沉。方才不是说不要提和沉吗!那是从稳气的角度来说。也是为了防止练唱的人去使浊劲。唱戏的用气在客观上来说,的确是有提和沉两种技巧和感觉的。不然,不成固定不动了吗?但这种技巧是必须在气息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一般说歌唱时,声音都应有走动的感觉(不僵)。但戏曲这种走动感觉,要求比唱歌更为明显。并且要有两种不同的方向,三种状态。一是走进,二是走出,三是好像不进不出。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不出气怎样唱戏,这无非是说不用气把声音往前推和往後收,形成相对的稳定状态。两种不同方向的走向反映,也决定了前面所说的提、沉的两种呼吸的技巧和感觉的必然。这既是一种技巧,也是我们戏曲的风格。讲到技巧,就要非常注意并一定要把它说清楚,因为我就见过一位老先生在教学生时,先叫学生拚命提气,过了一段时间,发觉不对劲儿,又叫他气沉丹田。学生说: “又叫我提,又叫我沉,到底我该怎麽样呢?”根据我本人的体会“提”应该是指的小腹丹田处和软口盖及後颈处的感觉。做提的动作时,你将口张开,应感到好像倒抽一口冷气似的,你的小舌头会发凉。而千万不要去提横膈膜及上胸。因为这样才能保持横膈膜舆小腹的对抗作用。把气压出,也才能真正有气被所谓的提上来。“沉”呢?主要感觉是放在胸口部分,让他下沉去把横膈膜涨出来和小腹对抗送气。按说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但由於“主动”的部份和方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及声乐效果。比如我们用两个掌心,上下挟着破皮球,要把裹面的气或水挤出来,我们既可以上掌不动,用下面的掌向上压,也可以下面的掌不动,用上面的掌往下压。当然最好是上下掌一齐动,来挤压最有力。人歌唱状态时的呼吸,实际上总是上下一齐动的。也就是靠上下对抗的力量来压气。古代声乐上讲“抗坠之音”,西洋声乐上说,唱时要有两头抻的感觉,都和这个道理相似。我前面说的比方,一掌固定单靠一掌来压挤破皮球中的水,逭在人歌唱呼吸时,其实是不可能的。你只是一收小腹,横膈膜很自然地就会胀出去。反过来,你若一沉气,横膈膜向外一膨胀,小腹不是就收到了裹面了吗?我之所以要这样说,因为这个部份虽是有联系的整体,但我们歌唱时可以从不同的部份来引动,或者说是着力。并且在不同的部位着力,其声音的艺术效果也确是不同的,这很可能是这两种不同的着力点及其方向性对共鸣的影响。如:注意收小腹(虽然这时横膈膜是向外的)但提的感觉是主要的。共鸣方面头腔就必然多些。所以适宜於唱高音。如果用叹气的感觉,使横膈膜逐渐下沉(逭时小腹就会收进去)那胸腔共鸣就一定会多些,所以适宜於唱低音。唱戏的人如果逭两种感觉都掌握得很好,就能左右逢源高低咸宜。如果只用其中的一种来唱,就会有不足之处。比如单用收小腹办法的人,低音总是困难些;而用沉气办法唱高音的(即是两头抻了)一面沉气叹气,一面上高音,那麽他的高音可能不会太高(指音域),并且唱时一定较为费力,因为你把气叹下去以後,就得靠两肋撑着来支持,常见下面力量太大,就会影响一个人演唱时的高音。用好了提、沉两种不同感觉来唱的人,除了高低音都方便外,还有几种好处:一是提时声音会有走进的感觉,沉时声音会向外豁然开朗。这样,由於共鸣使用的不同,共鸣腔体的变换,音色、音量都能灵活变化,因而显得丰富多彩。遗就是我国戏曲歌唱技巧中的“吞、吐”。从气息来说,提则似吞,沉则似吐。 (五) 呼吸要利用运动的惯性, 应尽量避免从静止状态开始启动,尤其在行腔的间隙中,你如不是像裁衣、套裁那样用气,而总是在停顿後另起炉宠,那你将非常吃力。并且由於沉重费力,还要耽误时间,常有“来不及”之感,甚至走板。物理学上讲,物体处於静止或运动状态时,都有一种惯性,而这种惯性要改变,从静止改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都需要依靠外力的作用。不然,它就会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永远静止或运动下去),而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打个比方,自行车轮,从静止到运动,要化气力去转动它,而当它转动後,你要想让它停止,你又非得花很大的力气去阻止它,才能煞车。而大轮舆小轮相比,大轮质量大,启动和煞车都不容易,都更费力。所以我们主张在歌唱呼吸时,要利用惯性这个原理,既增效力又减轻负担,使你能轻松地歌唱。具体地说,就是当你徐徐收小腹向上提气时(一般歌唱状态下,我们都主张使动力器官缓慢而有力地运行)既已启动,千万莫中途打扰让其停止。反之亦然。即当你在边歌唱边微微向下叹气时,也不要突然终止。不管你唱多长的腔和多少的字,都应尽可能地不要去影响气息动力器官的运行,不要去破坏它正在向上或向下运行的惯性。像电波装载声音讯号,又像把货物放在传送带上,或近代的电动扶梯。你要能够做到“它转它的”,“你唱你的”(指把字腔配合上去)。如果做好了,你不但气息轻松流畅且吐字如连珠,润腔也会非常圆润。美声学派讲,唱得好的人,吐字要犹如一根?穿了许多的珍珠。这根?它是指的声乐?。而我认为其中和用气要轻松、流畅、连绵不断有关。否则,就说不上什么?不?了。有人要问,照你这样说的方法去用气唱戏,如果我行腔当中有休止,而我正在收小腹或正在徐徐叹气,那怎麽办呢?难道也不能停吗?我说,声音是完全可以停的,但呼吸运动的运动、方向、速度的感觉都不能改变。休止以後,可以再继续发声,这犹如写毛笔字、写一撇或一捺时,半途墨没有了,後面又有了,这在书法艺术中叫“露(音漏)白”。墨虽没有了,但看的人仍觉得是很连贯。在演唱艺术上叫做音断意不断。如果你真的停下来再起,即重新开始气息的运动,在小停顿时,行家就会听出来你“折”(音shé)了。大停顿(那就是气口,戏曲裹换气的地方)就会觉得气口很明显。当然,一句唱完了或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那是另一回事。如贸然而止,倒觉得铿锵有力。另一方面,即使为了艺术需要,要改变呼吸运动的方向,以改变声音的走向,改变共鸣,那末,也不能半途而废,但可以加速完成气息的上提或下沉的行程。但这种加速必须顺其方向、速度,并舆原速度衔接,然後来个匀加速才行。比如,有两个孩子在打秋千,如果你看到秋千渐渐地慢下来了,你想帮他们再推一下(请注意秋千尚没有完全停下)你是把它拉住再起呢,还是顺着势加劲儿呢。相信大部份人都会用後一种办法。如用後一种办法,就一定要按照我前面所说的,注意与它的方向、速度衔接,然後给它一个匀加速度)。试想,当你手抓住尚未完全停止的秋千的绳子时,别说跟它的运动方向相反,即便你抓住绳子犹豫一下,;愣一愣,或者你推的速度还不及它原来的速度大,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利用惯性呼吸,除了感觉轻松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当上收或下沉时,你只要不去打断它的规律,它到顶以後,就可以顺利地改变方向。但在改变方向之前,你最好把原来感觉做到尽头。如上收到顶後,不发声了,这时可按原速及方向,用鼻吸足。吸得实在不能再吸了,你就有了自然的下沉欲望,要一叹(气)为快。如果是下沉到顶了,声音停止後,也需顺势向下一松,这一放松,可谓彻底下沉,它为再次上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运动幅度大了,气息也就更深。犹如一个人练拳,不伸是不能缩的,不缩又怎能伸出去的道理一样。这种利用惯性呼吸的办法学会了,就可以往复循环,渐渐地就会像拉二胡的弓那样,上弓拉到尽头,改变一下方向,就可以拉下弓。如果转换灵活、迅速、衔接无缝,二胡可以发出一连串的长音,好像永无休止似的。呼吸上惯性用的好的人,再结合前面说的两种不同的方向,唱起来,人家会感到你有用不完的气。这就为戏曲裹的所谓偷气(有人叫暗气)等的技巧打下了基础。另外能做到吐字行腔与气息运行的配合,不影响它的惯性,也就是戏曲传统所说的“就气”技巧了。有些吸不深,吸不足,来不及换气的人,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犹如在骑自行车时,一步三停。唱一个音,吐一个字,就顶顶肚皮或收收腹部的人,好像骑的儿童自行车,踏脚板是装在轮芯上的。踩一脚,转一圈,脚不动,轮就不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