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像《十面埋伏》这样受到如此全面和猛烈的批评。这是《十面埋伏》拍摄之初就已经种下的恶果,除去艺术本身的原因之外,《十面埋伏》真是在错误的时间拍摄的一部错误的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说,《十面埋伏》给电影界的一个教训就是:趁热打铁未必成功。 张伟平与张艺谋都自认有优秀的商业意识,但事实是他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太过表面和轻浮。 如果我们从《卧虎藏龙》、《英雄》再到《十面埋伏》的观众心理状态就能很好地分析出市场的走势。 《卧虎藏龙》是一部被国内忽视而却在国际上获得空前成功的华语武侠片。这一切导致了一个需求:国内观众需一部类似的大片出现,一方面希望它能继续在国际上取得成功,另外则是弥补当年对《卧虎藏龙》的忽视。 张艺谋的《英雄》就是一部这样的影片。《英雄》承袭了《卧虎藏龙》的模式,比如,优美的画面,庞大的全华人明星阵容,具有中国思想的武侠故事等等。《英雄》的上映在国内是成功的,特别是在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方面是成功的。《英雄》创下国内电影市场的最高票房,从而制造了一个十年少有的奇迹和神话。但它在全球却没有《卧虎藏龙》那么成功,除了日本之外,各地市场反映一般,美国至今都未上映。在获奖上也远不如预期那样,张伟平一直希望的奥斯卡荣誉也没有实现。之所以如此,就是全球观众已在《卧虎藏龙》中获得了满足,对《英雄》自然没有上一次的新奇和神秘感。 而到了《十面埋伏》,国内观众已在《英雄》时获得了满足,他们需要更加强烈的刺激才能重新形成一次热潮,而《十面埋伏》毕竟不能在短时间内在影片上有明显的突破。观众们认为这是一部沿袭《英雄》的影片,结果就如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规律一样。更要命的是在《英雄》上映时还聚集了一个强烈批评的群体,这一群体拥有强大的话语权,而张艺谋和张伟平在媒体公关上又是很失败的。 从国际上看,李安在《卧虎藏龙》之后,没有去跟拍《卧虎藏龙》前传,而是转身去拍风格迥异的《绿巨人》。而詹姆斯·卡梅隆在拍完《泰坦尼克号》之后,就再也不拍故事片了。他们都明白巨大的成功之后也预示着过高的期待,再跟拍同类影片很难再次满足影迷的要求。 《英雄》之后,张艺谋本应尝试转身拍文艺片,利用《英雄》的市场业绩拉高文艺片的商业票房。《英雄》本应是张艺谋的长期储蓄,但张艺谋却太急于套现了。张艺谋太过乐观,同时也太想在《十面埋伏》中改变一些批评者对他影片的一些批评。事实上,张艺谋不能短期内大幅提升自己的电影水准,在《十面埋伏》中为维系《英雄》中的画面感不惜泛用色彩和四季环境,在改变故事性、人物性差的批评上更加刻意和缺乏常理,导致情感高潮戏总是笑场的尴尬。批评者则在此时更加猛烈地攻击张艺谋。 造成这种结局很大原因就是张艺谋太急于推出《十面埋伏》,对《英雄》成功后的市场和观众心理都缺乏合理的判断。今后,国产新片应对观众心理的分析给予足够的重视。 戴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