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山决战这场戏中,金捕头和刘捕头进入近乎完全疯狂的状态,展开一场殊死血战。
动作指导程小东在雪山现场为金城武进行指导。
瞬间重现
又一次见面。
他们不再是饮酒谈天的兄弟、共筹计谋的搭档,而是两个争夺心爱女人的男人。
“我得不到的东西,谁也别想得到!”
一声怒吼,刘捕头的刀劈向金捕头。
苍茫的山脊上,只有两个疯狂挥动钢刀的人影,看不到任何像样的招式,只能听到如野兽般的嘶叫。
就在无招无式的厮杀中,大雪不期而至,转眼间,天地已成了苍白的雪的世界。
雪花纷飞,刘捕头与金捕头却似两团愤怒的火焰,未曾衰减。一片血光之中,寂静的雪山间似乎有钢刀入骨的声音……
瞬间制造
动作 放弃招式,完全肉搏 解说:程小东
雪山决战是《十面埋伏》的压轴大戏,这场戏的最大看点莫过于金城武和刘德华的一场近身肉搏战。但是在雪地里“套招”对于程小东导演率领的动作组存在不小的难度,地面太滑,天气太冷,即使是替身演员在正式拍摄之前走位时也几次发生意外。
张艺谋和程小东于是就如何完成最后雪山决战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两人达成共识———“放弃招式,用最实在的近身肉搏完成这场拍摄”。程小东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雪地决战是整部影片的高潮,人物的情绪被推到顶点。面对同一个爱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必须做出了断。《十面埋伏》整部戏的动作风格都讲究‘写实’,在这场戏中同样要把这种风格推到极致。
我们不再设计任何花哨的招式,让金城武和刘德华用最写实的动作砍杀,在拍摄上多采取近景,用脸部大特写烘托搏斗中两人的情绪,让观众可以从每一个动作中都体会到人物饱满的情感。“
表演 从没试过这样的方式 解说:金城武、刘德华
金城武说起最后的这场戏时非常兴奋,“我感觉自己和刘德华都入戏很深,因为很多镜头导演要用特写表现,所以没有替身可以帮我们完成动作。
程小东告诉我们这场戏要追求真实感,个别镜头要求我们用真刀完成。每把刀的重量有五斤多,拿到手里感觉沉甸甸的,两个人面对面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情绪可以马上进入状态。当刘德华大喊着举刀向我砍过来的时候,我已经感觉他不再是刘德华,而是要跟我同归于尽的刘捕头。“
在这样一场真假难辨、虚实相应的近身肉搏战中,金城武和刘德华打得伤痕累累,尤其是刘德华一个动作没有做足,竟然险些被金城武劈刀划破眉骨,不过两位演员“轻伤不下火线”的专业态度让剧组的工作人员非常感动,经过六天的艰苦拍摄,大结局顺利完成。刘德华说,“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真刀真枪、招招要命的拍摄方式,我和金城武因为全心投入而异常兴奋。几场戏都是用真刀互砍,程小东要求我们不必回忆套路招式,只管打下去,刀和刀碰撞到一起发出铮铮的声音,真是让人过瘾。有些镜头拍得非常连贯,几个回合下来,我们已经浑身湿透,到后来竟然忘记是在演戏。”
意外 给摄影机穿棉袄 解说:赵小丁
在《十面埋伏》最初的剧本设计中,《十面埋伏》的最后一战终结于花海。但是乌克兰的花农未能让坡地上的鲜花如期开放。11月初,乌克兰进入初冬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不期而至,当剧组上下为此叹息之际,张艺谋却灵感迸发,当机立断,将金城武和刘德华舍命相搏的大决战放在雪地中完成。
摄影师赵小丁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一天早上当我们推开门,看见不期而至的漫天大雪,很多人都傻眼了,这意味着我们原定的拍摄计划无法实现。但张导果断地更改了剧本,使我们的工作继续进行。天气的骤然改变给整个剧组带来巨大的拍摄困难。我们那几天的工作是在一个山谷内拍摄,整个地区非常阴冷,由于气温过低,电池的电瓶经常不能正常发电,为了避免摄影机也出现类似的问题,我们给它穿上了厚厚的棉袄。”
致敬
暴力武侠宗师———张彻
《十面埋伏》的高潮场景是“雪山决战”,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场戏充满了暴力武侠宗师张彻导演的标志性风格。
上世纪60年代,张彻到香港发展,投奔到邵氏电影公司,适逢武侠片热潮,张彻如鱼得水,拍出《独臂刀》、《大刺客》轰动影坛。
张彻最擅长的是描写男人的阳刚情怀和惨烈悲剧。他的每部电影几乎都能见到男主角或赤膊上阵或一身白衣,在其最爱使用的慢镜头渲染下,进行着血肉横飞的“盘肠”大战!或许在部分人看来,如此场面太过暴力血腥,但在大众眼中却是男性阳刚之美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