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中国著名的戏剧大牌导演,总是在别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说出惊人的话语,做出惊人的事情,虽是演员出身,却在戏剧导演方面大显身手。22年前的实验戏剧《绝对信号》开启了中国小剧场戏剧先河,从此全国小剧场话剧风潮渐起。每年他都有数台风格不一的戏剧节目上演,比如《野人》、《狗儿爷涅槃》、《红白喜事》、《鸟人》三部曲、新版《茶馆》、《阮玲玉》、《风月无边》、《北京人》等,还有《浮士德》、《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理查三世》及京剧《山花》、《杜兰朵》、《宰相刘罗锅》。而所有这些剧目,无不体现了他“一戏一风格”的做派。 近日,不甘寂寞的他又在北京大学即将成立艺术学院之际,与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合作筹建了北大戏剧研究所。是什么样的魔力使得这位头发花白的长者竟然有如此激情,又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这位大导站立在中国戏剧发展的最前沿?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林兆华导演。 林兆华评说新版《茶馆》,称评论界对新一代表演艺术家过于吝啬 今年是话剧《茶馆》演出45周年,同时也迎来了它的第500场演出。这部由老舍先生编剧,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蓝天野、郑榕、英若诚等领衔主演的经典名剧,于1958年3月29日首演。当时身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著名戏剧家曹禺在观看首演后极为兴奋地对老舍说:“剧中的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但随着一大批老艺术家的隐退,1992年7月16日《茶馆》的告别演出,使此剧成了绝唱,历史将它定格在了第374场的纪录上。1999年10月12日,北京人艺重排了话剧《茶馆》,由林兆华导演,并推出了由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何冰等组成的全新演出阵容。 林兆华对焦菊隐先生是非常崇敬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几次强调并肯定焦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地位。他还表示,自己这一版本的《茶馆》,在风格上走了一条中庸的路子,作为导演,他并没有太大的兴奋点,值得欣慰的是,他见到了新一代表演艺术家的成熟与未来。林兆华的自我评价显然是十分谦虚的。事实上,这个由北京人艺保留下来的作品,到林兆华这里虽谈不上“大动干戈”,却也在舞美、演员等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原《茶馆》整个舞台是个封闭的空间,演员全部经一个大门上下场,第一幕的开场场面是焦先生的一个堪称拍案叫绝的经典之笔,包括场面和人员流动的热闹景象,这一幕是任何一个导演都不敢动也动不得的地方。新版《茶馆》则呈现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舞台,演员很随意地穿行在这个开放的空间。其实就是房屋的柱子、横梁雕刻的小花、老北京的建筑和胡同,这些都是新版《茶馆》体现老北京历史文化的独具匠心的地方。路灯的变化、破旧的小屋、歪斜的街道、叫卖的商贩等等,使得整个舞台透视性极强。这些表达方式完全可以代替原来开场前大傻杨介绍性质的数来宝。 此外,便是演员方面的变化,最明显的是主要人物王利发的形象变化,原来是修长消瘦、对旧社会充满着深仇大恨的王利发,现在则是一位肥头大耳幽默风趣的店掌柜,林兆华之所以选择梁冠华来演王利发,首先认为他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幽默自然,如果不是有先前的老艺术家于是之先生做参照,现在这个王利发绝对是一个最典型的人物形象;常四爷的扮演者濮存昕的表演,从青年、中年到老年,他都表演得很到位。谈到新一代《茶馆》演员阵容,林兆华觉得评论界所给予年轻一代演员的肯定过于吝啬,他说,要继承人艺传统并不意味着就是一成不变地重复,一些人整天口沫四溅地叫嚷着要继承传统,其实他们的工夫没有花在艺术创作上,挖空心思去迎合某种需要,屈从于习惯势力,这样,他们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也很自然地培养了一批习惯于一成不变的观众。这不能称做是恢复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扼杀传统,《雷雨》、《茶馆》、《蔡文姬》多年之后绝对不应该还是原有的状况,莎士比亚作品如果现在还停留在原始的创作状态,肯定也不会拥有如此庞大的观众群,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理查三世》等之所以萧条的原因主要也在于话剧市场本身的墨守成规。 林兆华是一名戏剧垦荒者,他自称没有派别与风格,但继承了焦菊隐先生“一戏一风格”的传统 林兆华认为,中国话剧目前尚未产生当代名著,从戏剧文学方面来看,话剧近几年一直没有好的作品,证明近几年的中国话剧在历史上是一个空白,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迎合市场。对此,林兆华直言,这样下去肯定出不了好的东西,更谈不上载入中国戏剧史册的精品。 林兆华导过的话剧数不胜数,20多年来每年都是硕果累累,而他成立的戏剧工作室所排出的话剧作品大都很是萧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把契诃夫的《三姊妹》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改编成《三姊妹等待戈多》。他对莎剧的全新诠释也曾引起圈内外的轩然大波,负面抨击接踵而至。只有真正了解林兆华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他的作品,而他本人却认为自己的作品并不深奥,他只是一个戏剧的垦荒者。 相形之下,他为北京人艺导的每一部戏都是票房的佼佼者,包括新版《茶馆》、《阮玲玉》、《风月无边》、《万家灯火》等,这种反差引起人们的反思,难道真正的艺术不能以商业价值来衡量?难道商业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吗?有谁敢说《茶馆》算不上艺术作品?有谁敢讲毕加索的作品不具商业价值?这其中直接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就是艺术和商业的复杂关系。 话剧市场存在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商业与艺术的关系永远都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林兆华的作品,如果单纯为迎合市场,注重票房,那么他也就不必选择这些风格不一的名著,不必去组织各种戏剧活动。他的工作室排的戏剧,大部分只作有限的资金投入,更谈不上宣传,观众群完全是靠业内人士以及戏剧爱好者来支持,但这些人群既有先锋戏剧的代表人物,又有习惯于传统戏剧的观众,同时还有戏剧评论界人士,他们可以说是对戏剧最关注的人群,因此,林兆华工作室的戏剧也培养了他的一个独特的观众群,这也促使林大导不断尝试各种风格的戏剧,当别人为他树立派别的时候,他总是说自己没有派别,没有风格,他称自己是真正继承了人艺传统,继承了焦菊隐先生“一戏一风格”的传统。 今年是契诃夫辞世100周年,林兆华和濮存昕、梁冠华等,曾一度打算在人艺发起一个纪念契诃夫的文化活动,希望让后人记住这位现实主义戏剧作家,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功,最后林兆华发起与国家话剧院合作举办“国家话剧院首届国际演出季——永远的契诃夫”活动,相信此举将会在中国戏剧界引起一定的反响。 与北大强强联手,让源于校园的中国话剧重返校园 2004年5月,林兆华与北京大学艺术系携手创办戏剧高等研修班,这无疑是一件戏剧界的大好事,中国话剧源于校园又回归于校园,清华大学培育了洪深和曹禺,北京大学也将不再寂寞。 北京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世界级学府,应该增加戏剧这一学科,北大领导以及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主任、北京哲学学会会长叶朗先生等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成立,多年来筹划组建,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此次与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合作,将为培养戏剧人才开辟新的道路,并建立戏剧人才的高端平台,因此,北大戏剧研究所成立的方向和水平,有别于国内其他一般性的戏剧学院,它以世界级的戏剧学院与科系作为参照,追求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等戏剧人才。这一项目,使林兆华有一种大快人心的兴奋,他所提倡的把艺术教学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舞台实践将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国外的很多大学比如美国哈佛大学等,都会聘请全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戏剧家、教授、导表演艺术家前来授课,中国话剧的第一位大师洪深先生若不是苦读于哈佛大学贝克先生门下,那么专业的中国话剧恐怕不知要晚来多少年,专业的导演体系更不知会源自何人。 今天,林兆华携手北大创办戏剧研究所,是一件戏剧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此次双方的合作将以林兆华为主导进行教学工作,也使得这位著名的艺术家得以实现在戏剧教学和训练方法的探索。关于教学体制,林兆华具体解释道:他将会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灯光设计以及戏剧评论等专业一起授课,一起排戏实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避免专业互相隔阂的壁垒。另外,他还将以大量的实践来代替枯燥、呆板的书本教学,并且请来世界最优秀的戏剧艺术家、导演以及教授等带来最先进的观念、技术和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教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力,并且给予学生最扎实、同时也是最新的戏剧技术和观念。 由于北京大学在学界的地位和林兆华在戏剧界的号召力,未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将邀请到国内外一流的戏剧专家和艺术专家来进行授课。他们之中有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赵有亮,著名表演艺术家、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濮存昕,著名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著名评论家、博士生导师童道明,博士生导师陈丹清,著名音乐家郭文景,著名戏剧理论家林克欢、沈林,著名剧作家李龙、过士行,著名导演孟京辉、李六乙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梁冠华、宋丹丹、徐帆、何冰、杨立新,著名舞台美术、灯光设计家易立明,著名舞台美术家刘杏林教授等等。这些戏剧舞台上最活跃的艺术家都将亲自授课与进行训练工作。另外,林兆华还将邀请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国际一流戏剧艺术家来为学生进行短期或中期的密集训练。这些国内外的戏剧艺术家们也都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充满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