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捧得上海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茉莉花开》的导演侯咏一脸愁云,虽然《茉莉花开》赢得大奖,获得好评与赞誉,但电影却不能立刻上映,这就意味着此前所取得的一切宣传效果都失去作用,下次宣传要从头再来。
“小片”难以立足
该片制作方“世纪英雄”的制片人王先生说:“适合的档期院线不愿意给,院线给的时间我们不愿意放。”他说,院线空间都给大片占据,“国产小片”相对很难立足,安排不上只能干着急。记者得知,从7月1日起,两部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引起轰动的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和《布达拉宫》都将在暑期档上映,可几乎所有的影院都对是不是要放映这两部纪录片犹豫不决,就算是放映也是抱着权当“做贡献”的想法,可以预见:“小厅放映+非黄金时间的少数场次+短暂周期”将是它们的归宿。
振兴中国电影,发展中国电影产业——这是中国电影近年来一直在努力的目标,但尴尬的是,在努力进行电影创作的同时,国产电影放映空间却极小,国产电影成为院线的“边角料”的情况成为了惯例,国产电影档期的安排几乎只能在大片与大片之间“见缝插针”。不要谈宣传声势,能有新闻发布会和首映式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呼唤政策保护
在电影产业走向市场的时候,将一切责任推给影院和院线也是不公平的。毕竟,国产电影的商业价值远不如海内外大片,但发展国产电影的社会意义显然更大。那么能否组织建立小院线集中放映优秀国产影片呢?在国内的电影市场上只卖出1个拷贝的《那山,那人,那狗》,从2001年4月7日至9月7日在日本一些小剧场放映,创下了高达800万美元的可观票房,而购买此片的日本片商只花了8万美元。
国产电影的人气需要慢慢凝聚,市场需要慢慢培养。上海联和院线市场总监吴鹤沪说,建立个性化的院线操作并不难,但必须有政策的保护,对放映国产影片的影院进行一系列的优惠、采用不同的分成方法,甚至给予一定比例的贴补,有了这些保护措施,国产电影院线才有可能建立起来。
本报记者周铭
《茉莉花开》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