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20多年的产量萎缩,中国动漫看到了曙光。如今在全中国,100多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动画专业,在校动画学生总计约7000人尚供不应求;长沙市拟斥资18亿元打造“蓝猫科技园”,立志成为“东方迪斯尼”;今年全国各地的大型动漫画展会密度达到平均每月1场;而近日媒体将网络游戏产值计算在内,更得出“我国卡通动漫产业总收益已历史性地超过电影业”的结论…… 需要提醒的是,有独立制作能力的中国本土动画企业只有两三家,动画制作大军的流向依然局限于为日、美、韩等国的跨国动画公司代工。在中国动漫表面荣景的背后,尚看不到令人欣慰的产业纵深。阿童木和机器猫永葆数十年青春的秘诀告诉我们,在策划、发行、推广环节,如果缺乏理性解决方案,个别作品的一时轰动也可能随风逝去。 中国动漫业急需三种“维生素” “一流画技、二流故事、三流经营”,这是中国卡通产业论坛秘书长傅铁铮为当前中国动漫业下的评语。而早在40年前,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就屡获国际电影大奖,包括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第13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等。1983年,此片在巴黎首映时观众多达10万人次。 如今,对于中国的“日本动漫迷”来说,有一则尘封逸事会令他们惊讶:被尊为“日本漫画之神”的手塚治虫曾到上海美术电影厂,专程向“中国动画片之父”万籁鸣拜师。 曾经从风格到技巧都独树一帜的中国动画片,现在远远落在世界动漫强国的后面,到底是什么束缚了中国动漫业的脚步? 维生素C:“分级动画”治疗“市场失位” 2004年,《梁祝》作为国产动画大片推出,采用国际较先进的“3D+2D”制作技术,人物造型均模仿迪斯尼风格,还添加了流行的说唱音乐,并邀请当红艺人配音,功夫可谓做足。然而有目共睹的是,《梁祝》遭遇了意外的票房惨败。 上海风华音像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在群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目标观众定位不明确是《梁祝》遭遇票房“滑铁卢”的关键。《梁祝》故事基于中国妇孺皆知的美丽传说,动画制作水准和音乐也无懈可击。但是,剧中浓墨重彩描写的却是爱情,当然无法吸引儿童观众;而“温吞水”般的情节又无法抓住青年观众的心——两面不讨好,自然备受冷落。 “国产动画片常常以儿童甚至低幼为主要受众群,无法满足青少年和成人的需要,这对拓展市场、促进市场营销有很大负面影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陈文说。事实上,在动漫大国日本,动漫被分为少年动漫、少女动漫、青年动漫、成人动漫等系列,各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受众群。 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使中国动漫画产业陷入尴尬境地。许多动画作品投入极高,制作出来却无人问津,只能束之高阁。 陈文还指出,动漫的目标受众群体应该是从2岁到60岁的所有观众。她特别提出“分级动画”的概念:根据受众不同年龄段开发少儿、家庭和成人三大类动画片,针对4到14岁、10到35岁、45到60岁三个年龄层的观众。另外,根据观众收视习惯,在傍晚播放少儿动画、黄金段播放家庭动画、夜晚播放成人动画都应列入考虑范围。 维生素B:“周边策划”纠正“产业幼稚” 国产动漫业仿效日美等动漫发达国家,“打造国产动漫产业链”的口号已经喊了很久,而真正从中得益的国产动画却寥寥无几。日前在上海举办的一个动漫产业研讨会上,动漫业内人士认为,从漫画起步和动画制作之前就设想好周边产品的开发,是治疗“产业链运作尴尬”的良药。 按照国际惯例,动漫市场分三个层次:一是动画本身的播出市场;二是卡通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三是动漫形象的衍生产品,包括服装、玩具、饮料、生活用品等。其中,最后一个层次比前两个层次的周期更长,市场反响更为深远。 目前,国产动画片无一例外都是完全“原创”,很少以漫画、小说、连续剧等其他文化形式作为直接蓝本。而今年4月公布的日本2003年度动漫排行榜显示,最受欢迎的10部长篇漫画中,有8部同时荣登最受欢迎动画作品的十佳榜,“动漫迷”对动画、漫画的双重消费乐此不疲。 张在群从事动画片市场工作已经近10年,他指出,挑选最受欢迎的漫画来制作动画片,既可以提高未来动画片营销市场的保险系数,而且一个故事本身已经形成出版、影视双重利用,对未来周边产品的促销产生直接铺垫,对形成动漫产业链可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而《科园月刊-梦幻总动员》杂志社执行主编朱辰磊认为,中国动漫界在做一部动画片时,一定要考虑到,动画片本身不能是一个“孤独”的商品,相反应该是整个产业链和周边产品的广告。他介绍,日本东映集团等公司在投入制作一部动画片之前,已做好周边产品的开发规划;动画片放送之际,相关产品也开始热卖,资金回收、市场开拓、卡通形象推广等系列工作都同时开展。所谓“产业链”并不神秘,无非是精心策划的产物。 “你有没有想过,在黄金时段播放20分钟电视广告不一定去竞标。动画片就是一个途径!”朱辰磊说,十几年前美国动画片《变形金刚》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在中国众多电视台免费播放时并未收入一分钱,然而依靠玩具的销售却赚回50亿元,可惜这种“广告意识”在中国动漫界还没有得到共识。 维生素A:“中国集英社”弥补“人才鸿沟” 在资深导演王根发的眼中,“动漫人才缺乏”有着更加准确的定义,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中国不缺动画技术人才,但缺乏动漫故事创作和编导的人才,缺乏动漫经营人才。这是国内很多动画片无法吸引观众的根本原因。” 今天,日本和美国的卡通制作大公司实行国际分工制,将描线上色等工序外包给人工费低的中国、印尼、越南等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许多企业都在承揽外国的动画外包业务。“这一方面训练了我国的动画技术人才,但我国动漫故事创作、动画片导演制作、动漫经营,这些原本就比较薄弱的环节反而得不到训练和学习,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去甚远。”互灵新动漫文化工作室的李叙对记者说。 创作动漫故事的核心人才——漫画家们,在如今的中国正面临相当艰难的生存环境,因为中国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职业漫画家队伍。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知名漫画家,但现在大多还以“同好协会”的形式进行创作,而一些好的动漫故事也得不到很好开发。 一方面,中国动画制作商缺乏好的故事创作人才;另一方面,中国漫画家个人发展四处碰壁。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尴尬的人才鸿沟呢? 有识之士将批判的焦点再次集中:动漫创作与市场需求脱节,急需能对症下药的“医生”。而这种“医生”就是衔接制作商与众多漫画家个体的经纪人。由于久靠政府拨款,中国动画制作人员本身很少考虑市场。不过,在动漫发达国家,漫画家的主要精力也用于创作而非市场推广——因为后者由类似“集英社”(日本)的专业出版公司作为经纪组织着力策划。 张在群援引市场调查数据说,大部分青少年觉得国产动画不能吸引他们。“中国动漫产业急缺真正懂得动漫市场的人,急缺把动漫作品和市场结合起来的人。”他本人正是国产动画片《隋唐英雄传》市场开发负责人。在“五一”期间举办的“首届上海地铁卡暨卡通作品展览”上,《隋唐英雄传》的卡通形象和日本“机器猫”、美国“蜘蛛侠”一起出现在上海地铁磁卡的封面。此外,他还尝试策划开发了信封、画框等30余种平面周边产品。 记者注意到,在目前的中国动画推广中,除《蓝猫淘气3000问》(衍生产品发展到6000余种)一支独秀外,关注上述细节的开发仍是少之又少。但《隋唐英雄传》最终的市场效果并不取决于此,推广人能否帮助制作方掌握动漫消费者的心理将是成败的关键。 链接:中日动漫产值比较 5月初,据国内媒体报道,中国经文化部批准的网络游戏运营商已有60多家,2003年总收益突破30亿元人民币,将这部分与国产动画片及其衍生品收益(尚无权威统计)相加,表明中国动漫业产值“已经超过了电影业总收益”。 但日本动漫产业收益的计算方法却不是这样。2002年度,日本仅动画片的市场收益(电影版的票房收入、录像、电视版及动画专门频道等的收益总额)达2135亿日元,比2001年度的1860亿日元大幅增长,占据动漫产业收益的主力。 此外,日本动漫业是囊括杂志、图书、录像、DVD等子领域的综合产业,并涉及玩具、电子游戏、文具、食品、服装、广告、服务等广泛领域。如今,日本动漫产业更以其独特的形象魅力和版权形式,对电脑业、移动通信业及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公关推广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据此,日本动漫市场的总收益高达4万亿日元。
来源:[中国动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