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十面埋伏》,
把这些电影名串连在一起,即使是中国最“菜鸟级”的影迷也会马上想到一个人物--张艺谋,而再把这些电影名串连在一起,也许张艺谋马上也会想到一个人,他就是离开巩俐后的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再也没有离开过的男人--张伟平。是他把张艺谋的《英雄》卖了中国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天价--2.5亿元人民币,对张艺谋在《英雄》中的创作表现,无论是媒体还是电影人,口水战从未停歇过,但对于《英雄》2.5亿元的票房,业内外却没有一声异议。张伟平在《英雄》上映后的光芒甚至盖过了张艺谋,这个自称是“电影外行人”,并声言“我不是商人”的东北汉子,转眼间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神话。
张伟平当初是如何“操作”《英雄》的?一年间,他拒绝了清华大学的邀请,拒绝了经济类图书出版社的出书邀约,他有多少未曾公开、不愿公开、不得公开的秘密,仅仅是为了在再出手前不向对手亮出底牌吗?那么《十面埋伏》呢?以创新取胜的《英雄》是否用尽了张伟平的全部噱头,现在他手上还剩下多少秘而不宣的王牌?在低迷的中国影市,与《英雄》同一个导演、同一个制片人、同一个生产者,配搭同一个经销商,他还能再拷贝《英雄》的神话吗?近日,记者专程赴北京采访了《十面埋伏》的幕后“操盘手”。
营销大挑战--《十面埋伏》VS《英雄》
“以目前最先进的电影技术来做首映,这就是《十面埋伏》最大的卖点。”--张伟平
对比《英雄》:
《英雄》--2002年12月16日至18日,张伟平、张艺谋、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甄子丹等近30位《英雄》剧组人员包租了两架顶级商用小型客机(据称是安南和比尔.盖茨用过的),先后飞往上海和广东宣传。
2002年12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映,国内外700余名记者参加。当年《英雄》获中国国际公关协会评选的“2002年中国十大公关新闻”第三名。
《十面埋伏》--预计用超过2000万元来宣传发行。其中包括开辟网页宣传、拍摄纪录片、提前一个月为首映拉开序幕,而不同于《英雄》的最大卖点则在于首映式。这次《十面埋伏》首映式由新画面公司和央视电影频道联合主办,采取现场卫星直播方式,举行全球同步的首映庆典。片中的“牡丹坊”全部搬到北京工人体育馆,演员“埋伏”于牡丹坊内,分会场将设到上海、成都、广州、杭州等城市。届时将有1000余家国内外媒体报道,整个庆典将由张艺谋亲自掌控。除主创人员到场外,周杰伦、朴树、童安格、张信哲、蔡琴等都被圈定献唱。另外,还在与该片主题曲的演唱者、国际歌坛巨星凯瑟琳.巴特尔联系。
操盘解析:
“在人民大会堂首映不再像《英雄》首映时有卖点了”,张伟平对自己现在面临的处境显然是相当清楚的,他分析道:“后来好多影片都选择在那里首映,结果都没有《英雄》当时的轰动效应。《十面埋伏》首映礼我要打破走四方的宣传模式,这模式早在1996年还可以,那时的观众对明星还很看重,而现在他们对看看明星的首映礼近乎麻木了。首映式的关键是创新,只有用最先进的技术才可以吸引人。以目前最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做首映,这就是《十面埋伏》宣传上最大的卖点。而且,这样能看到首映礼的人数还会远远超过走四方的人数。”
在新闻策划上张伟平的确是成功的,而有些新闻则并不在张伟平的掌控内,一如宣传《英雄》时张伟平面对媒体的遭遇。在《十面埋伏》宣传中,张伟平也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偷拍事件”、“打人事件”等,这是他永远无法像和音像商交手那样,凭实力分出胜负的,那不是较量,所以他只能磨合。但张伟平承认宣传《十面埋伏》时,他对媒体的态度已和《英雄》宣传时不一样了,“《英雄》的消息都由我手下的工作人员发布,我自己并不怎么和媒体对话,但现在我没办法,宣传对票房至关重要,而现在艺谋和我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忙。我们的宣传时间很紧张。”
规避风险--《十面埋伏》向《英雄》学到很多
“从《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一路坎坷地走过来,我们并没有哪一部片子是挣到大钱的,但因为艺谋一直想拍一部武侠片,所以我作为朋友就想成全他。”--张伟平
如果说《英雄》后期的营销成功是张伟平的大胆所成就的,那张伟平敢为《英雄》在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投下巨资,则是因为他在前期就有效地规避了风险。
操盘解析:
张伟平称他有两个规避风险的策略,“首先是向保险公司投保,一旦市场上出现盗版,那我们的票房必然会遭到重创,但保险公司会给我们作出补偿,他们分担了我们一部分风险;另一方面,我选择融资,这又大大减少了新画面公司所负担的投资风险。”张伟平坦言,《英雄》后来所有的神话源于他的投资压力,但那并非仅仅始于他对朋友的义气和他作为东北汉子的大胆,这一切都是要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运作的。
但是这次,张伟平没有为《十面埋伏》投保,只选择了融资来规避风险。从融资的角度讲,《十面埋伏》融资更为容易了,如果说《英雄》融资时,张伟平打的是张艺谋这张王牌和张艺谋手里握有的李连杰、章子怡、梁朝伟、张曼玉等4位明星,那么有了《英雄》的成功,张伟平的手里除了大导演和大明星外,现在又多了两张牌--新画面和他自己。“《十面埋伏》这次有好多公司愿意出资,我们在融资上根本就不愁”。
另外,张伟平坦言当初敢于为《英雄》放手一搏,有许多事情是不能拿到大学课堂上为学生们讲的,“他们的心态太纯净了,而市场竞争太残酷了”。而另有一些则是他不可能拿去出书的,“我能成功,不只依靠策略和胆量,还有很重要的人力资源,有些底牌是我永远都不可能亮出来的”。
创作大比拼--《十面埋伏》“伏击”《无极》
如果说在营销上,《十面埋伏》要挑战的是《英雄》,那在创作上,今年国产影片中能与《十面埋伏》相提并论的也只有陈凯歌的《无极》了。
张艺谋和陈凯歌并列为中国最出色的第五代导演,两人确实出奇的相似:一起从北京电影学院78级毕业,一同走过国际A类电影节大奖台,然后两人几乎同时“商业”了。但两人确实又是迥异的,导演思维和作品风格上都存在着差异,陈凯歌的电影长于思辨,总将个人命运放到宏大历史背景下论证,而张艺谋的影片则在争议声中不断挑战新的课题。也许正因为两人一直这样矛盾着、相似着,两人的较量才如此频繁,如此精彩。
而这一次,两人的较量始于同闯“江湖”,不管两人承认与否,从《十面埋伏》和《无极》的演员阵容上不难看出,两位中国导演都把眼光盯在了国际市场,特别是亚洲市场。《无极》和《十面埋伏》同档暗战格局已然形成。
画面比拼--《十面埋伏》力求画面上的精致
从永川翠色欲滴的竹林到乌克兰取景花海,再到斑斓绚丽的牡丹坊,不难看出,张艺谋张扬的还是中国文化。为了他的艺术,张艺谋从来都是会花钱的,单牡丹坊一场戏,光道具就花费近1000万。不管《英雄》遭遇多少恶评,在影片画面质量上,张艺谋的水平永远是毋庸置疑的。
《无极》由中、美、日、韩合作投资,斥资1亿5000万元。开机拍摄的第一场戏“雪国”只有7秒,投入却有200万,2000平方米的摄影棚里有高山、大树、人造雪,动用了400多名群众演员。另外,片中为张柏芝度身订造的一件缀满羽毛的公主服就价值30多万,为搭建秦王宫主殿广场耗资200万,而这些场景都是一次性的。目的只是为了力求画面上的大气。
主创阵容比拼--《十面埋伏》请来了曾为《英雄》担任武指的香港著名导演程小东,加之总导演张艺谋,导演组无疑是该片最重要的一张牌,而其他演员的安排也是极有针对性的。扮演女一号盲小妹的章子怡迎合国际市场,扮演刘捕头的刘德华迎合中国香港以及整个亚洲市场,扮演金捕头的金城武主要迎合日本等地的市场,而宋丹丹和这些明星加起来无疑又对内地市场很有号召力。从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海外宣传和发行来看,该片的重点是美国和日本。
《无极》的主创人员也都算得上是电影界的顶尖高手,导演陈凯歌自不必说,摄影是凭《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鲍德熹,动作设计则是曾为《黑客帝国》、《蜘蛛侠》等好莱坞大片“指点江山”的香港著名武指林迪安。演员除韩国首席男星张东健扮演昆仑奴、日本的真田广之扮演大将军光明外,还有中国一线明星,刘烨扮演鬼郎、张柏芝扮演王妃、谢霆锋扮演北宫爵吴欢、陈红扮演女巫。
对比差异并不难,但在微妙之处找出共同点则更有意思。《十面埋伏》和《无极》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奢华,都以爱情为主线,却都起了一个与爱情无关、悬而又悬的片名。《无极》据陈凯歌自解是“3000年前之未来”,其英文名是《Promise(承诺)》,《十面埋伏》的英文名是《Lover(情人)》。
采访手记
“我和你说过我讨厌‘商人’这个词”,张伟平在采访中两度强调这句话,但他确实是这两年中国最成功的电影商。张伟平不讲求品牌,他嚼时下年轻人都嚼的那个牌子的口香糖,用某豆浆店促销发的陶瓷杯喝水。他的身上有很多矛盾对立的东西。正如《英雄》从创作到营销带给《十面埋伏》的启发,让张伟平很清楚在哪个环节上不要重复错误的同时,《英雄》的每一步都给《十面埋伏》设立了挡板,让张伟平和张艺谋必须跳跃才能跨越。张伟平毫不讳言,《英雄》2.5亿元票房20年内不可能有所超越,也就是说《十面埋伏》挑战《英雄》的结局他早就心中有数,“这不是我个人的判断,这是业内资深人士的推论,其中原因我也很清楚,这有盗版市场和瞒报票房的影响,有人们娱乐消费方式多样化和音像制品多样化的影响,这其中有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