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一部倾心之作,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王安忆用一个“王琦瑶”串起了上海近五十年的风情,这个上海女性从花季到殒命的情感历程虽然没有大起大落,却也在点滴之间有慑人心魄的震撼……由于小说的文学成就之高、社会影响之大,又由于《长恨歌》是王安忆惟一一部出让了舞台剧版权的小说,人们对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话剧自然倍加关注。然而“上海小姐”走上舞台并不顺利,赵耀民改编剧本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后又因主角人选悬而未决,迟迟没能开排。剧组成立后,又有媒体提出关于剧本、演员的重重悬念。《长恨歌》开排以来的一个多月,又不顺利,当初的种种悬念成为摆在制作方面前的一个个问题,可谓困难重重,一波三折。
石库门统三楼难煞两位舞美设计
话剧创作,在剧本出来后历来是舞美先行。《长恨歌》的舞美方案设计去年底就开始了,但没有想到这次却难煞了曾获文化大奖的舞美设计刘晓春与富有才气的年轻设计桑琦,成了整个排练的一个“瓶颈”。要设计一个讲“沪语”的舞台形象对都不是上海人的他们是一个考验。他们翻来各种老上海的资料,实地到“四民村”、“模范村”、“步高里”等还保留着老上海石库门建筑的地方收集素材,但数月来的几个方案都不甚理想。导演苏乐慈认为:一是这个戏的场景多,跨越了三个时代,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到舞台迁换,二是设计风格既不能完全写实也不能只是写意,必须有很好的结合,才能体现老上海生活的底韵,这两点对舞美对设计是个挑战;同时这个戏又是话剧艺术中心今年的重点剧目,各方的期望值都很高,无形中给舞美设计增加了压力。到了2月底演员开始下地排练,第二幕中“王琦瑶”生活的老上海石库门统三楼的形象还是没能确定。舞美方案没有出来,导演苏乐慈每天只能象排小品一样搭着排练景,指挥演员的调度。制作方也是忧心忡忡:方案再不确定,舞美没有时间制作了。3月初,整个方案才最终通过了导演的认可,姗姗来迟,制作方才敢松了一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