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觉得奇怪。后来有高人指点,说这是“为艺谋而不为稻粮谋”的意思,张艺谋原名叫张艺谟,想来这人,是想通过这名字不断提醒自己。就像小时爱迟到的鲁迅在课桌刻了一个“早”字。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看到曾经是国棉厂的工人,后来的超一流摄影师,中国第一位国际级影帝,现在正紧锣密鼓锻造张艺谋时代的大导演的12部电影作品。哪一部更艺术,不好说。但可以肯定,没有一部是不艺术的。也可以说,他对得起自己的名字。现在,他在执导他的第13部电影[十面埋伏],13在西方人眼里,是不祥之兆。年过50的张艺谋,已将艺术和稻粮一一谋之,已不会受制于吉凶二字。这是张艺谋个人的光荣,也可能是中国电影的。
作为世纪之交最重要的文化英雄,张艺谋以不变应万变。80年代末的寻根、90年代女性的自救和自渎,从旧染坊到黄土高原又跑到了十里洋场。同时,他也能以万变应不变,乡村纪实、都市狂欢、当下焦灼,而远古更是辽阔。这下好了,奖项和票房,他都囊括其中。放诸世界影史,像张艺谋这样能左右开弓的导演,绝对凤毛鳞角,他实现了太多导演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的梦想。
至少在中国,只有张艺谋以导演的身份进入了明星的行列,早先年,是他离婚了。后来他跟一个山东姑娘恋爱了。再后来,他自己也说,他为这事痛苦过。接下来,他剧组的一位武林高手成了交通肇事者。他自己,又是歌剧,又是舞剧,又是申奥宣传片,笑骂由人地掠过我们的漫漫视野。所有红得发紫的明星在张艺谋面前,都将星光黯淡。他成了中国电影,乃至中国娱乐界、文化圈里最大的热闹,是我们这个眼球经济时代最耀眼的宠儿,最美丽的吉祥物。我们也必须怀着听风就是雨的心绪去观摩张艺谋的每一部电影,我们的偷窥欲,在张艺谋电影里三层、外三层的光环里仿佛全得到了满足,并一次次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中国,怕只有张艺谋的电影真正做到了内外兼修。在内,是文化的高度符号化。对外,是纯个人行为的有的放矢。他以攘内必须安外的风范扩大了我们的观影心得,也使他的电影王国在披坚执锐中得以扩张。到了现在,中国电影需要张艺谋、媒体需要张艺媒、人民需要张艺谋。这已成了中国当代电影最为醒目的一幕现实。也可以说,他把我们从电影作为精英意识交流的遑遑大梦中拯救出来。
张艺谋现在,是跟一个无形的对手战斗,看谁更低调,看谁更能无招胜有招。他的姿态是端坐于帷幄之中,而千里之外的决胜已成了不争的事实。2002年的[英雄],以雪中送炭的壮举和茅屋被秋风所破之势,狂飙至2亿多票房,这是百年不遇的盛况,是万千阴霾中一道极刺眼极孤独的曙光。时代赋予张艺谋,必须享受这孤独,也要求他如法炮制出2004华语电影的重中之重[十面埋伏]。太多人尝到了功夫在诗外的甜头,[十面埋伏]与[英雄]的宣传攻略如出一辙。至此,电影完全可以脱离本体而纵横驰骋,它太像一支离弦的响箭,风声所致,我们就得作出洗耳恭听状。而箭簇落地之时,我们的任何言行都将正中下怀,都将是一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推波助澜。电影一次性消费的意义得到弘扬、俨然成为一面大旗,被张艺谋高擎在手,并迎风飘扬。张艺谋也就信心十足,并心安理得地“为人民服务”起来,中国电影也就毫不尴尬和脸红地进入了张艺谋时代。
还是武侠,还是张艺谋。他他说他不会再为某个极权把玩者去歌功颂德,他说要讲个故事。[十面埋伏]对张艺谋显然不是一次简单的亡羊补牢,他要显示他的可塑性,表明他既可以万箭齐发,又能小刀纵横。我们已领教了张艺谋太多次的兼收并蓄,不出意料的话,这一次的[十面埋伏]仍将兵不血刃地去攻城掠地,以无声胜有声之姿迎来一个持续性的辉煌。这仿佛是张艺谋的铁肩担道义,也仿佛是中国电影的必经之路。(文/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