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娱乐频道 >> 影视天地 >> 影视动态
把握好经典改编的尺度
YULE.SOHU.COM  2004-04-27 05:38  来源: 人民网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经典改编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新的改编经典现身荧屏,每每谈及也总有新意。近期荧屏上蜂拥而至的所谓翻拍“红色经典”,又引发了对经典改编的不同争论。是与非,功与过,改与不改,如何改,都需要艺术家切实把握好经典改编的尺度。

  经典不是为了被“悬置”而存在的

  经典改编风潮有其必然性。从改编方来说,改编经典名著是一个高起点的介入,经典家喻户晓,经过了时间检验,受欢迎是一个默认值,直接选取在时间长河中屹然耸立的经典故事,以不同的媒介手法对其进行翻新创造,这种由于融合和借鉴所带来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其意义也显然:传承文化,普及经典,弥合时间的断裂感。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国改编名著的影视剧都占了相当的比重,而中国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名著改编热潮会至今不见消退。《四世同堂》播出,“重振河山待后生”的京腔京韵在大江南北响起;1987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和香港亚洲电视台播出的时候,收视率曾达到了70%以上;稍后的《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有着通常电视剧所不可企及的收视率,20世纪以来的名家名作,像鲁迅、老舍、曹禺、巴金等的作品也在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改编,并一度形成了名著改编热潮。

  从经典自身来看,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超越时代的生命力,经典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被奉若圭臬,经典也不是为了被高阁“悬置”而存在的,它的价值在于传承。大众传媒使经典的传播和扩散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基于不同媒体形态的经典改编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就以近期的“红色经典”改编来看,有趣的是,尽管围绕这些作品的改编,引发的争论比较多,收视率却不低。

  在某种意义上,经典改编作品在今天频繁地上演,不失为经典维持其生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市场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各国的收视率调查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对于翻拍经典,各类观众的收视频度都很高,尽管有时候有挑剔,挑剔的根本原因在于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而不是经典改编这一形态丧失了其生命活力。

  经典改编要留有一定的美学距离

  表面看来,经典改编似乎是个取巧的途径,实际上难度系数更高。经典名著是特定时代背景和历史的积淀,经典总是带着当时代的记忆,具有整体的魅力和独特的价值,这也是对经典名著改编的特殊性所在。可以说,经典改编面对的不仅是经典名著本身,不仅仅是一本书,一出话剧或者是一部电影,还有人们对于经典名著的记忆和想象。

  无论对于何种观众,经典改编引发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经验,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对经典本身的唤醒和求证;其二是对不同媒介平台上的新艺术形式的再欣赏;其三是对改编的审视和思考。这也就意味着观众在接受改编经典的时候,并不会是一种全情投入的状态,在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中伴随着理性的自省。他会时时从正在观看的作品中抽身出来,去追忆,去比较,经典在这种追忆中已然化身为原初真实的“模范”。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保持原著风格的改编作品更易于被人接受,也可以理解那些与经典名著相关的作家、理论家的情感反应。

  同时,人们期待视野中的经典和改编后的经典不可避免会有距离,一旦距离过大,也必然会带来误读,这不仅是对经典的伤害,也是对文化、对受众的伤害。而只有当人的期待视野和改编经典之间的距离维持在一定尺度时,人对于改编的接受才处于一个最大值。所以,我们就需要在经典与改编之间保持一个美学距离。这种美学距离的存在,不仅不会破坏改编经典的感染力,相反还会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在经典改编中,只有充分发挥不同的媒介特性,还要基于同时代的原则进行合理地改造,将人们的欣赏心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否则只会在一时的新鲜感之后引发更大的厌弃。目前正反两面都不乏其例。90年代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将现时代的原则融于这曲理想主义的赞歌中,引发起超越时代的共鸣。而近期蜂拥而起的如《林海雪原》之类的改编剧虽则是源自经典故事,却因为对故事过于现实性的改造,以世俗性压倒了经典文学中固有的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体察。

  经典改编剧的独特传播形态

  电子技术乃至数字技术的介入,带来了一种质变,以电视来看,电视媒介利用多种电视表现手法,充分发挥现场性、直接性的特征,视听综合地还原和开拓艺术样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提供了一种人际间直接互动的文化传播形态,它以一种开放的结构为人类历史中所积淀下来的经典提供了一个再造的框架。

  这种独特的传播形态在对经典的表达上形成了两个主要类型:对经典的再现和对经典的重建。前者运用以基本忠实原著的影视艺术手法,还原原著风貌,体现原著精神,以新的媒体样式重现了一段历史;后者则开拓了一个新视界,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经典改编中自由发挥,但这一切必须在一个风格化的特色下进行。

  对某些涉及到群体记忆、社会思潮的题材,需要采用对经典的再现,尽可能忠实地改编,但同样也需要一个尺度的把握,如果在忠实的名目下,在时代特色的旗帜下,以生活化、人性化的名义对经典进行世俗化处理,破坏了经典在时间流程中凝结的约定俗成,反而会让观众产生抵触:那个时代的人怎么会这样?而对于某些题材的经典名著就可以走另一条道路,对经典进行风格化处理,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像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后现代处理,也可以理解,像水浒新编,潘金莲外传,这种改编就是一种解构和再造。但这种“颠覆”也不是随意为之的,其中融入了改编者一种全新的思考。

  但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对经典进行颠覆和解构的时候,这样改编的作品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经典。它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件全新的作品,并由于与经典之间表述元素的共通,它蕴含了一种扩张感,含义更为丰富,犹如鲁迅的《故事新编》。

  把握恒久与即时之间的平衡点

  无论是哪种风格的表达,关键都在于把握好恒久与即时之间的平衡点。恒久和即时是各类经典所共有的首要元素。恒久的意义在于对人性中本质内涵和终极意义的追求,即时性的意义在于对于时代脉搏和当下性的把握,更进而言之,是对时尚的促进和引导。较之于电影乃至于文学,在强调超越时代的持久不变的原则的同时,由于影视剧与生活的伴随状态,使其有着更强的即时性要求。

  20世纪两部著名的小说: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今天看来似乎不乏阅读的障碍,然而在他们自己的时代里都曾经有过为之一洒热泪的知音读者。巴尔扎克和狄更斯他们的作品,更是在报纸上以每天连载的方式完成的,其通俗普及的程度不啻于今天的8点档电视连续剧。无论是巴尔扎克和狄更斯,还是普鲁斯特和乔伊斯,他们都通过了所处时代最便捷的途径来到读者们中间。但其中所蕴含的恒久意义却又使他们的作品有别于同时代昙花一现的诸多作品,在时间的冲刷下历久弥新,恒久的原则使他们成为了经典作家,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们内心深处的朋友。

  而从影视剧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但凡是在当时获得成功,并在今天还有生命力的影视剧,必然是遵循了这一恒久和即时的原则的。换而言之,既要切合时代,又要具有历史和人性中最本质的内涵。经典的意义并不止于提供心理平衡及生存参照,更应该把握好恒久与即时之间的平衡点,更应该在于一种精神的关照和思维的提升。

  时代在变,受众也在变,代沟的年龄段也在不断缩短,在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能够获得的信息和审美经验越来越丰富之后,作为客体的经典改编需要以相同的频率发生变化。创作者要有明确的当代意识,要把握经典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仅仅在皮毛上下功夫,诸如是英雄一定要增加其少年顽劣及浪漫情史,是恶人一定要描述其心理纠葛及善的小火花,这实际已经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脸谱化。这种对经典故事的世俗化表述和对经典人物的通俗化处理就只能在经典改编的某个不成熟的阶段出现,而不能成为经典改编的主流。经典改编就需要恒定的基础上保持一种当代的品格乃至时尚的风貌。

  大江流日夜,名著改编正酣;滔滔东逝水,经典代代相传。让我们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经典神邃,让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经典名著在新的现代媒介上重放异彩!

  《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27日 第十六版

  来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搜狐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链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搜狐商城
化妆|春季彩妆5折争艳
家居|06年最抢眼饰品
音像|周杰伦:霍元甲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