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娱乐频道 >> 中演 >> 国内艺场
红色经典跳到今天
YULE.SOHU.COM  2004-04-26 10:35  来源: 北京晨报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第一代最接近

  白淑湘是历史上的第一位琼花,对这个角色的确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应该说,白淑湘的个性和琼花这个人物是比较接近的,她有一种天生的刻苦、抗争的精神。

    生活体验不能丢

  白淑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第一代“琼花”扮演者)

  白淑湘回忆当年的创作过程时说:“是深入生活体验成就了‘琼花’和剧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我们先是到海南的娘子军连和战士们共同训练、生活了两个月,不仅学习到军人应具备的素质,也被她们朴实的情感所深深感染。带着采风成果创作出第一版后,大家普遍认为还不够像‘兵’,于是又到山西大同接受更为严格的训练。”说到当年艰苦的创作,白淑湘言语里透着自豪,“打靶都是真的,我的水平还挺高呢!”功夫不负有心人,《红色娘子军》1964年9月26日在天桥剧场首次正式彩排,同年10月8日,毛主席观看了演出,白淑湘至今记得毛主席送给创作集体的三句话:“革命是成功的,艺术是好的,方向是对的。”白淑湘认为,新一代演员虽然离“红色娘子军”的年代越来越远,但是要想演好,“生活体验”不能丢,“即便没被安排军训,也要主动吸收这方面的营养。”

  ●第二代最细腻

  薛菁华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版中琼花的扮演者,由于电影的传播很广,所以她是人们心中最熟悉的一个琼花形象,与白淑湘在塑造上也有不同。薛菁华的芭蕾舞条件非常好,线条、软度等都是很难得的。另外,她来自上海,在刻画人物时有一种南方姑娘的细腻。

  我把青春献给她

  薛菁华(第二代“琼花”扮演者)

  最初排练《红色娘子军》,薛菁华担任第三场黎族舞的领舞,那时她刚刚毕业,后来担任了连长这个角色,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改编拍成电影时,因为她的个子高而被“任命”担任吴清华(琼花)一角。薛菁华回忆道:“在我的一生中,青年时代与《红色娘子军》紧紧连在一起,因而对她很有感情。当时从黎族舞领舞到演连长,我连学带排用了一个星期,看了很多资料,包括江姐的资料。而从连长到琼花,我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当时我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从看资料到身体的锻炼,再到技术的掌握,但我还是咬牙跺脚地拿了下来,当时我就想汲取前几位演员的优点,包括吸收故事片中祝希娟的一些表演,后来主要场次的琼花就开始由我出演。因为过于劳累,我突然病倒了,一病就是5年,后来周总理知道了,为我请了最好的大夫,才使我又重上舞台。”

  ●第三代最全面

  冯英是后成长起来的优秀演员,与老演员和后来的演员都有所不同。我们的老演员接受的全是严格的俄罗斯芭蕾学派教育;改革开放以后,冯英这批演员不但有俄罗斯学派的坚实基础,而且又受到了来华的众多西欧、美国芭蕾大师的指点,还有机会到法国交流学习。这都使她的芭蕾修养更加全面。

    不是标签是战士

   冯英(第三代“琼花”扮演者)

  冯英是《红色娘子军》复排后接过“琼花”重任的,也从她开始“琼花”有了变化。她说:“今天再演琼花,不应该再强调她的说教作用,要少些标签式的东西,比如,第一场琼花在惨遭毒打后的‘雨后’一段独舞。我在跳的时候就比较多地体现了人物作为一个女性的一面。原来在跳的时候自始至终都是偏硬的,都要强调抗争,但我则更多地表现了一个女性的内心活动,而将人物倔强抗争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了几个定格镜头上。至于有一种议论认为现在的‘娘子军’越跳越‘软’,这完全是两回事。《红》的本质不应改变。比如四、五、六场中,必须要有英姿飒爽的劲儿,人物该‘立’起来时就必须要立得住。老一代演员们本来就有时代体验,还到部队专门训练过。但现在的演员没有这样的经历。要想跳好《红》剧,生活的体验是绝不能少的,我们总是在排练中设法找到一种战士的感觉。”

  ●第四代技术最好

  孟宁宁、张剑、金瑶是当前在任的琼花,她们全都是国际芭蕾舞比赛的金奖获得者,是具有国际水平的演员,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琼花这个角色能通过她们传下去,这无疑是她们的贡献。

    用心体会潜台词

   孟宁宁(现役“琼花”之一)

  孟宁宁是现役“琼花”中跳得时间最长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跳《红》剧的全剧了。她与已过花甲之年的白淑湘相差刚好40岁,不知不觉间,“琼花”走过了40年。和所有生于八十年代的人一样,不曾经历过那个火热的年代,孟宁宁并没有“阶级仇、民族恨”的切身体会,她身上充满的是青春、朝气、浪漫、幻想。所以,孟宁宁说:“我不会只是简单地模仿,我要像完全由我来演一样,塑造一个全新的‘琼花’。《红色娘子军》不愧是一部经典作品,亲身去演时才体会到它的每个动作都是有潜台词的,需要用心体会才行,最难演的还是‘琼花’的革命气质。同时,‘琼花’也是女人,只强调她的革命激情和一味挥舞着拳头反而令今天的观众感到难以接受。”

  从“娘子”到“军”

  本报记者专访了从1963年起参加了《红色娘子军》座谈、创作一直到出品的全过程的编导李承祥。

  ■缘起 1963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演出了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周总理在观看演出中间对编导蒋祖慧等同志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剧目……为了适应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可以先编一部外国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比如反映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故事。”1963年底北京召开了“音乐舞蹈座谈会”,会上提出了“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要求。当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林默涵,邀请了一些音乐家和舞蹈家来确定题材,林默涵认为我们不熟悉外国的生活,不如创作中国现代题材的剧目。我在会上提出改编电影《红色娘子军》,认为作品表现女兵,适合芭蕾舞的特点,人物鲜明感人,娘子军连歌可以采用。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并当场决定由赵飒组织音乐学院的作曲家负责音乐创作,由我、蒋祖慧、王锡贤负责编导工作。

  ■诞生 1964年2月组成了创作班子赴海南的琼海县深入生活。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们就不可能对海南岛的自然和地域特色获得那样多的创作依据,盛开木棉花的英雄树、茂密的椰树、高大挺拔的榕树、秀丽多姿的万泉河畔……为舞剧不同场次的戏剧任务提供了鲜明有力的主体形象。

  ■锤炼 《红色娘子军》第一次在舞台上连排时,特意请了军区的领导来看,获得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意见,部队领导认为在表演上缺少部分生活气息,像“娘子”,还不太像“军”。我们当机立断,停止排练,下连当兵。北京军区领导帮助我们联系了大同的当地驻军,包括全体演员和演奏员一百三十多人开赴大同去当兵。当地部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以一个班帮助一个演员的办法,练刺杀、射击、投弹等军事技术。在部队生活中锤炼了思想,受到了教育,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出演员的战士气质和战斗作风,回到北京再进行排练,思想面貌大变样,在编舞和表演上有了很明显的改观,全体剧组人员都能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排练中,更加领会到“人民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深刻意义。

  ■出彩 娘子军的“练兵舞”是全剧的核心舞段,记得女演员在下连当兵时,听到“向右看齐”的口令,下意识地立起了足尖,使解放军战士十分惊讶,称赞她们:“比我们做得好看!”这个动作就这样吸收到舞蹈中来了。像射击、投弹、刺杀的舞蹈完全来自生活,是军事动作与芭蕾舞足尖技巧的结合,比较生动地塑造出女战士们的飒爽英姿。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搜狐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链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搜狐商城
化妆|春季彩妆5折争艳
家居|06年最抢眼饰品
音像|周杰伦:霍元甲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