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初衷:
结婚十周年,用书为爱献礼
记者:如今演艺界人士出书已成了一种风气,像冯小刚执笔写自己、刘欢妻子写丈夫、葛优母亲写儿子和老伴儿,像你们这样夫妻同写的好像还不多,怎样想到要出本书呢?
恩爱的夫妻连笑容都相似
远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策划编辑林曦早在前年底就找到我们,说他们要推出一个影视人物精英丛书。开始我们是拒绝的,感觉自己出书太早了。后来还是同意了,最打动我的一个理由就是2003年11月20日是我和丹妮结婚十周年纪念日,我们想把这十年来的情感故事真实地讲述给亲朋好友和观众们。责编本来说由丹妮执笔写,后来我说还不如我们俩一块儿写呢,于是有了这种比较有新意的写法。说实话,我还真没想写出本能好卖的畅销书,只是想到出版社既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就认真对待。
丹妮:除了向读者展示我们的真实生活外,这本书在我看来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用我们的实例来证明:世间真有天长地久的爱情,只要你勇敢地去追求并且珍惜。可能有的人并没能拥有最渴望得到的爱情,比如去世不久的梅艳芳,现在说起她来我还很难过,她的事业可谓辉煌,老天赐予她美貌和财富,可她是不幸的,因为她没有得到爱情。读者能从书中看到本来就在每个人身边真实存在的爱情,还有勇气和信心去找寻它,那就足够了。
记者:书的反响怎么样?
丹妮:我认为这是一本带有浪漫色彩的抒情散文,即使写到了当年的苦难也是淡淡的,没有压抑与沉重的感觉。许多人看了书后都很感慨,说我们十年来走过的路原来那么不易,毕竟许多真实的生活细节以前大家并不了解。
远征:有的同事甚至一宿就连着看完了,他们的同感就是“挺感人的”。最感动的可能还是我们双方的父母,十年前我们结婚时两边老人都反对,毕竟丹妮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结婚对我们俩人来说都需要很大勇气。丹妮远在广州的父母是传着看的这本书,因为只给他们寄了一本,看了书后下的结论是:终于可以对女儿放心了,她确实在十年前做出了正确选择。
写作过程:
“宝贝”称谓不改,一切秘密进行
记者:写作与演戏绝对不同,写作过程是怎么样的?
远征:从前年底酝酿开始写,到去年十月份定稿,一共用了近一年时间。我们俩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因为怕过早嚷嚷出去别人会期望值太高,从而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一旦出来不好那多丢人哪,我们事先没告诉任何人,包括双方父母。内容就是顺着俩人各自的成长路线来写,共同的部分则边写边聊。
丹妮:我们还真沾了非典的光,有段时间在南通拍戏,我们随身带个电脑,拍戏间隙我就躲在房间里写,同事都好奇地问我干什么呢?我们也没向别人透露。
记者:这本书的策划编辑说你们的文字水准让她吃惊,她没想到文笔那么好。
远征:我们因为都很认真地对待这本书,所以交稿时我特意跟编辑说,如果没什么语句上的毛病,尽量不要做什么改动,否则就不是我们的味道了。事实上写作是件太琐碎的事,有时你写的时候感觉不错,可第二天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就重写。
记者:书中有一些丹妮写的情书与日记,是原封不动地用到书上了还是有所改动?
丹妮:多数都是原来的内容,只是有些与书无关的去掉了。因为信不好保存,许多都找不到了,书中用的也多是近几年写的,尤其是远征在2001年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那三个月,我们分开的时间较长,我真感觉是世界末日了,写得多一些。后来我写的日记比较多。其实许多真实的情感是挡不住的,比如说我称呼远征为“我今生最爱的宝贝”,编辑建议改一改,说感觉有点酸,我和远征在公众面前应该是比较稳重的形象,远征也说要不就改,可我觉得改了就不真实了,事实上他就是我的宝贝,所以坚持没改。
书出来后许多人都觉得我们写得生动,不枯燥,甚至一些圈里原本认为我们的爱情有作秀嫌疑的人也打住了。
远征:在我们俩眼中,彼此除了是爱人,更是亲人,我们是夫妻,还是母子、父女、姐弟、兄妹。
新书看点:
不请名人写序,只给朋友机会
记者:这本书好像没请名人写序,为什么?
丹妮:书是俩人写的,但从内容到形式许多大的地方听的都是远征的,包括没请名人来写序。
远征:出版社曾说要找名人作序,我也不是没想过文学艺术界的名人们,比如姜文、葛优、国立、濮哥(存昕),甚至知名作家,我相信只要张嘴肯定人家会给我写,他们中也不乏了解我们的人,但最终我还是没找,原因很简单:无论谁写我想肯定都会有吹捧的嫌疑,那些溢美之辞我受之不起。同时请人写些客套话也违背了我们当初写书时力求平淡真实的原则。
为书写后记的也不是什么大名人,而是作自由撰稿人的朋友伊夫,他在文中未对我们作什么评论,只是自然地讲了我们的交往及他个人的感受。而封面摄影师王小宁,也是我们多年的朋友,这次我们选用了他十年前给我们拍的一张照片。
丹妮:书中比较特殊的一点是有十几个朋友写我们,实际上当时远征列了四五十个人,这些人也都不是什么太大的腕儿,有名的可能就数任鸣、何冰、李明启、寇振海等几位,其他的都是远征的教练啊,我儿时的伙伴啊。
远征:我当时想宁愿删掉我们一两万字也要增加些朋友的内容,为什么选这些人呢,比如任鸣,他在上大学时我们就认识,如今虽然他当了人艺副院长,但我们好朋友的关系没变,在艺术上的探讨与交流非常默契,何冰是我们的小弟弟,寇振海最早是与丹妮一起拍过《傲雷一兰》,李明启则像母亲一样爱护丹妮,除了同事外,其中还有曾当过我四年跳伞教练的老师、丹妮远在深圳搞自动化研究的干姐姐……我觉得让这些人来写我们是那么真实生动。
记者:这本书一共多少万字?比例各占多少?
远征:一共十三万字,俩人各占一半吧。具体写呀,我可辛苦了,丹妮喜欢用手写,她根本就不打字,我除了用电脑写我那部分,还得替她当打字员。
就书说书:
远征最爱《我们仨》,丹妮钟情毕淑敏
记者:在去年北京书市上远征出任首届读书形象大使,当时怎么选中你了?
远征:当时组委会找到了人艺领导,说认为我比较符合读书形象大使的条件,问我是否愿意担当。据说对形象大使的要求条件还挺多,比如必须是有知名度同时还得受百姓喜爱、形象要健康向上、喜爱读书,还得是北京人,他们除了在网上让网友投票外,还由评委会终评,据说能当选非常不易。
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认为能出任读书形象大使是我的荣幸,但我还是有点受之有愧,虽然我喜欢读书,但演艺界比我学问高的人很多,真正的好演员都是爱读书的人,比如人艺的蓝天野、于是之、濮哥,许多人琴棋书画都很精通,还有刚离开的英若诚,那可是我们眼中的“英大学问”哪!
丹妮:其实比远征有名的人多的是,有的专家教授学识渊博,可能只在普通百姓心中知名度不够高,远征真的很幸运。读书对演员来讲非常重要,不应该只是业余爱好。
远征:读书应该是演员一辈子分内必做的功课,否则你无法把握好角色的内心与灵魂。
记者:平时都看什么书?去年看过哪些好书?
远征:以前喜欢看传记类书,后来拍戏常临阵磨枪看些与剧情相关的书,再就是看热销的一些书。我觉得去年最好的一本书应该是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我一夜就看完了,非常感动,我特别喜欢,甚至躺在家里或者在演出的后台常突然想起,90多岁的杨绛先生生活怎么样啊?我知道国家会照顾她,可她的心灵会孤独吗?我真很牵挂她。
我也看一些网上点击率非常高的作品,比如《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甚至棉棉这些新生代的作品我都看。
丹妮:我喜欢看毕淑敏等女性作家的书,
记者:还会出第二本书吗?
远征:我在好几年前还动笔写过一段小说,有一两万字吧,存在电脑里没再写下去,内容与我当年在德国的经历有关,但有虚构的成分。现在还说不好什么时候写完,看演出情况吧,也许哪天真有时间了会一口气写出来呢。
信报记者李冰/文刘志坚/摄
爱你让我勇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是小孩子的我与大人一起看电影《傲雷一兰》,那个大眼睛的美丽女主角成为我生平第一个梦幻偶像,我梦想着“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尽管当时并不知道饰演者梁丹妮是谁十年后,坐在家里看电视剧《针眼儿警官》,第一次对警察大哥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好感,冯远征魔法般地让那位叫邵井的警官赢得了我懵懂的爱恋而2004年的正月,坐在雍和宫附近一间茶室,十年前就结成恩爱夫妻的“一兰”与“邵井”近在咫尺,一切似乎都在瞬间变得不真实。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让冯远征因演得够“坏”而愈加声名大噪,搭着“陌生人”的顺风车,夫妻推出《想和陌生人说话——十年·我们的故事》一书,将结婚十年来不同寻常的情感历程娓娓道来,其文平实素朴,读来让人如沐春风。远征说:想让大家看到十年来我们真实走过的路。丹妮说:想当实例,唤起人们对美好爱情的信念与追求。说这话时,俩人脸上的笑容比桃花还灿烂。而十年前,当有过一次婚姻创痛的丹妮答应远征的求婚时,那笑容也许远不如此刻透明和踏实。二人说,面对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之声,是爱情让他们勇敢地走到了一起。
面前穿黑夹克的远征,让人最难忘的是那双黑亮的眼睛,你甚至可以想像几十年后它们仍然会年轻如昔,他的声音很有磁性且坚定有力。丹妮则是一副柔美的贤妻相,因出演《傲雷一兰》,19岁的她在当年家喻户晓,但眼前的她丝毫没有年少成名的骄傲与得意,反而是体贴的微笑时常挂在嘴角,不时起身为大家倒茶,她看着远征的眼神满含疼爱。虽然忙于事业而未要孩子,认了一对干女儿的丹妮脸上不乏母性的慈爱。
显然刚出完书的两人还未完全从兴奋中走出来,一谈起这本处女作就像聊起自己的孩子般永远透着新鲜。而多数时间都是远征在说,就算丹妮温柔地开口了,远征也会帮她补充些什么,其默契其关爱可见一斑。据出版社称首印三万册看来有点少,很快就要加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