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娱乐频道 >> 明星追踪 >> 崔永元首张专辑出版 >> 最新消息
崔永元炮轰《手机》,言论自由?
YULE.SOHU.COM  2004-02-17 09:51  作者: 孙克冲  来源: 搜狐娱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随着崔永元一鸣惊人的炮轰《手机》,该片又重新进入院线放映,更热闹的是引起一系列新仇旧怨的话题讨论。而冯小刚则是“现在言论自由”、“无所谓”的低调态度,耍起了无招胜有招的太极拳术。从去年娱乐圈的一连串“性丑闻”事件,到如今唇枪舌剑的“炮轰事件”,不免让人觉得颇有与国际娱乐界接轨的气象,娱乐圈开始进入真正的娱乐时代。本文无意评判事中各人
的个人人品,只是针对事件本身发表看法。同时,本文亦不是各打五十大板的中庸姿态,而是批判性的提出一家之言,谨供读者分析思考。

  事件各方表态:

  崔永元:《手机》应该列入三级片;冯小刚拍摄初衷可疑;为刘震云可惜;用道德审判他们等。

  何东:冯小刚苦孩子出身,越来越重的“鸡贼”味道;江湖骗子下套骗人;《手机》已经是把无聊、肉麻、滑头、庸俗完全杂糅在一起……

  冯小刚:现在言论自由;无所谓。

  刘震云:不知道说什么。

  张伟平:何东对《英雄》的言行是明显带有个人目的的攻击;冯小刚做人做事目的性太强,属于“心理比较阴暗”的类型。

  和晶:清者自清,但我确实受到干扰。

  一、崔永元炮轰《手机》是言论自由?

  作为一名知名的主持人,在个人形象受到诋毁时做出反应是理所当然。问题是,《手机》究竟有没有破坏崔永元的形象,或者说影片有没有直接暗示了主人公与崔永元之间的关系。通过冯小刚的影片内容以及喜剧风格,相信一般观众还是认为该片是虚构的、夸张的。最保守的说,很少有人会直接的认为该片是准确的针对某一个实体的人的。从这方面来看,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崔永元的炮轰事件针对的是文艺评论,而不是针对个人形象的保护。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崔永元在言论中谈到该片多少影响了周围的人,包括家人、朋友、记者等,从而间接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这似乎又可以看到一些针对个人形象的维权。那么现在可以分析出,崔永元炮轰《手机》,既有文艺批评的原因,也有自我形象保护的成分。

  再看一下针对事件的评论,崔永元等人不仅仅是对影片进行了批判,而且还对冯小刚的人品做了道德上的个人论断。正是这种混杂了对影片的批评和对冯小刚、刘震云的个人评论,还混杂了文艺批评和个人形象维权的多重因素,导致了事件的复杂和混乱,从而引起了各方的反响。崔永元批评方式的混乱,正是所谓他的“言论自由”受到本文质疑的主要原因。作为知名的社会公众人物,在文艺评论中过多的夹杂了个人意气的成分。首先指责《手机》的拍摄动机,并且质疑公映的合理性,这样指责的本身动机就值得的怀疑。如果《手机》真正严重侵害了个人名誉,可以诉之法律,而不是呼吁严格的审查制度,动辄用一种莫须有的意识形态进行威慑,进而通过官方的力量来达到个人目的,这决不应该是一个社会知名公众人物的行为。再如,“言论自由”应该不包括个人人身攻击,这是基本的社会常识。而那篇《崔永元炮轰》之文类似广告宣传的结尾更加让人怀疑,文艺批评不是单纯的文艺批评,还带有炒作的目的。

  二、《手机》事件的社会意义

  炮轰《手机》事件因为多重因素的混杂,导致了人们对事件本身认识的模糊。一方面是事件对影片的批评,这是很正常的,也有许多不错的评论。其中一些观点也和本文的观点有类似之处,后面本文也会对事件的核心——《手机》影片进行评论。另一方面是事件对影片主创人员冯小刚和刘震云进行评论,这也本无可厚非,但某些言语已经有些超越了评论的范围,颇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再一方面事件扯出了许多过去的回忆,很明显带有个人意气。但不管事件当事人各方是为了什么,这种发表各自观点的评论如果没有了私愤和攻击性语言,将会更加成熟的体现娱乐圈的透明化。

  到目前为止,本文还是认为事件中呈现出的多是好的现象。所谓“事情越辩越明”,以前隐藏的话无法说,不敢说,其实是对自我和对公众的欺骗。虽然很多事情似乎陷入了难以分辨的境地,但恰好是这种难以分辨会让公众进行自我判断,而不是被一方的言论所迷惑。真实不是真真实实摆放在那里,或者让某个人讲述出来,而是通过多方的争辩让公众自我判断。这是“言论自由”的存在意义。但近日又有传闻崔永元等人被禁止就这个话题继续讲话,如果事实属实,我认为这是对人权利的践踏,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剥夺。公众不怕事件复杂和混乱,也不怕当事人相互争论,相反某些人以个人意志对事件进行强制压制,才是对公众的冒犯。

  三、影片《手机》的四个缺点

  作为事件的核心,影片《手机》是存在着一些缺点,而这些缺点也是崔永元等人批评冯小刚、刘震云和《手机》的理由之一。本文将更加细致和客观的提出分析,从而也可以看出崔永元等人对影片的批评并不仅是单纯出于个人目的,也确实带有他们所言的文艺批评的性质。首先也不可否认,《手机》是本年度内地最佳喜剧片,影片对谎言和家庭、社会等问题的关注也是比较敏锐和有一定深度的。无论是一些细节表现,还是演员表演,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一些缺点也是比较严重的。

  1、题材局限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

  电影取材从冯小刚周围的生活中发现,这原本是件好事。可是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冯小刚已经不是原来的平民冯小刚了。整部《手机》看完,感觉故事拖沓、情节又慢。这些故事情节离普通观众太远了。影片里主持人的生活环境、开的车、做的事,和一般观众的生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根本原因是冯小刚选择题材时没有考虑清楚。如果你的电影是拍给公众看的,就不要局限在自己周围身边那些琐事。表面上主持人的隐私似乎能够吸引观众,可是无形中暴露了自身的局限,特别是想象力的局限。

  现在来分析《手机》的情节,一个从山沟里出来的主持人开着“宝马”乱搞婚外情、三角恋的故事也许有一定的社会真实作为背景,可这种人在影片里却一点也不可笑。奉劝冯小刚,不要把你那个圈子里觉得好笑的事情拿来作为娱乐公众的商业电影题材,并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很有意思。

  2、演员表演模式化和缺乏深度

  葛优和冯小刚合作这么久,既是相互的一种幸运,同时也是相互的一种局限。一方面冯小刚把葛优的喜剧表演才华发掘到一定的深度,但同时也让葛优进入了一种疲惫的模式化状态。这在《手机》里特别明显。葛优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表情都是那么熟悉。几乎是以前冯小刚电影里的表演翻版。一句“她是在惩罚我”说的油滑无比,丝毫没有感觉到主人公严守一内心里的情感悔恨和挣扎。而整个影片也是如此,情节起伏没有挖掘,只是流于表面的情节堆积。如果不是冯小刚一贯熟练的喜剧细节的驾御技巧,影片几乎成为一杯温开水,毫无感动之处。

  这主要原因恐怕还在冯小刚身上。导演的指导没有到位,建议和葛优都仔细思考一下,创作出一些有个性特色的角色。毕竟,两个人的搭档无论是票房,还是表演塑造上都是电影界的一道风景,不要浪费了每一次机会。严守一这种满口谎言的人在社会上还真不少,也许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但是老百姓更多的是鄙视,而不是觉得好笑。这也是本文作者观看影片时笑不起来的原因。从喜剧片的人物上来说,低姿态的人物更能让观众产生亲切感。而不是如《手机》中的让人产生的是仰视的蔑视。

  3、影片节奏没有设计好

  在整部影片的故事节奏上,一直缺乏高潮情节。更无法让人忍受的是一直有着一个画外音在那里讲解,究竟是故事不行,需要画外音才能讲清楚;还是为了抒情,对人生感慨一番。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有些做作的难以忍受。而这种画外音的特色在他以前的影片中都存在,可以试一试把画外音去掉,看看感觉是不是更好,老百姓能不能看的懂?仅这条建议足够把票房再提高几个百分点。

  谈到影片的节奏,过于平淡,缺少高潮设计。这一点可以参考《无间道3》,毕竟票房不是说明一切的手段。《无间道3》里黎明和陈道明扮演的角色一直给人一种错觉,但突然的死亡,既把他们的身份亮明,同时也让影片在故事结构上达到了高潮。这一点上来讲,要比你的《手机》成功。虽然《手机》的票房成绩在内地超过了它,但暂且不要狂,要善于从别人那里学习。一切的失败都隐藏在得意忘形里面。

  4、商业目光有些短浅

  《手机》电影市场主要在内地,香港市场是没有机会进去的。为什么?是因为影片的风格还不够商业化、国际化。冯小刚一直声称是商业导演,现在张艺谋也在做商业片。这一点张艺谋的《英雄》要好一些。从故事到人物塑造,《手机》固定化、模式化的风格注定了电影市场只能局限在某一地区。

  贺岁片的规矩不是冯小刚定的,那是电影市场规矩。以前在市场不成熟的状况下,不过是存在这个市场空缺,只能说冯小刚机灵的发现了它。在越来竞争越激烈的未来,再想找个空缺市场,恐怕不容易了。虽然现在《手机》影片够风光,但如同影片里的费墨所言,“易未雨而绸缪”。给《手机》挑刺指出缺点,不是做人不厚道,而是对冯小刚以后影片的激励。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搜狐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链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搜狐商城
化妆|春季彩妆5折争艳
家居|06年最抢眼饰品
音像|周杰伦:霍元甲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