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探访名团名剧之四
《押解》开创视觉先河 《傻有傻福》逗乐观众
2003年,广东话剧院迎来建团50周年。2004年初广东话剧院的新剧《押解》喜获“广州市宣传文化精品奖”、“广州文艺奖”一等奖等大奖。广东话剧院去年全面推上舞台的剧目还有新剧实验团的《院子里有棵橄榄树》(原名《无话可说》),该剧剧本还曾获得过“曹禺奖”;喜剧团的广东话话剧《傻有傻福》、《在酒吧里HAPPY》(原名《泥巴人》)、《活着就开心点》(原名《绿色的阳台》)。广东的话剧事业在“文化大省”的号召下焕发出全新面貌。
本报记者 易芝娜 实习生 吴冀坤 熊佳焰 梁雪梅
《押解》喜获多重大奖
广州话剧团的一部小剧场话剧《押解》在最近的种种大奖评选中十分“风光”———“广州市宣传文化精品奖”、“广州文艺奖”一等奖,以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让人不能不留意这个产生于“小剧场”的“大制作”。导演王延松说:“小剧场戏剧的实验性,正是为了更真实地表现人跟人的感情。”
《押解》讲述了藏匿在山区的女毒贩方颖,被缉毒大队长魏涛和老警察焦有财缉获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当舞台上出现一辆尺寸标准、结构完整、部件齐全的敞蓬吉普车时,所有观众都吓了一大跳,这件“道具”看上去就像一辆真车,它的发动机能发出真的轰鸣,大灯还能射出真的光柱,车轮还能在悬空中真的转动……无论从视觉还是从内容上,《押解》都为本土话剧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典范。 图片说明:《院子里有棵橄榄树》、《为了明天》、《傻有傻福》都是广东话剧院的精品剧目
《傻有傻福》因“外来媳妇”走俏
2003年喜剧团新排的粤语情景喜剧《傻有傻福》推出以来,因为剧本通俗搞笑,语言生活化,女主角吴苏妹因扮演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娇姐”知名度大增,也获得不俗反响,在文化广场演出时台下经常聚集着上万观众驻足观看。现任广东话剧院喜剧团团长的吴苏妹十分感叹电视对话剧的影响。
吴苏妹早年拍广东本地剧《万花筒》时已为广东观众所熟悉,当时人们都叫她“阿婵”(《万花筒》剧中主角之一),自从在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中饰演“娇姐”一角后,现在满大街的人都叫她“阿娇”或“娇姐”了。吴苏妹笑称“娇姐”这个角色其实来得“偶然”:“那时《外》的导演找过我几次,每次我都因为工作太忙而拒绝了。后来知道导演要求的只是演只有两个小时戏的一个配角,我才答应下来。没想到角色很受欢迎,后来很快从配角变成主角之一。”她说,“不论哪种称呼我都很喜欢,因为它令我与观众没有距离”,而且只要能“带给观众欢乐”,自己就达到了目的。她承认电视与话剧表演本身相比,的确有着很大的优势。“因为它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她强调她从未有过借电视剧来提高话剧知名度的打算。“对我而言,无论话剧还是电视剧,都是工作的一部分,我都会全心全意地把它们做好。我还是话剧院的正式演员,还是喜剧团的团长,我必须有主次、轻重之分。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我更重视话剧。”
不过吴苏妹并不同意将《傻有傻福》看作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跟风作品。她认为两个剧只是人物性格上有相似之处,喜剧团一直以来就致力于创作面向老百姓,反映草根阶层生活的话剧,《傻有傻福》与《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创作意图在这方面也有相近之处,但两个剧“绝对是独立创作”。她还强调《傻》剧是剧院第一部完全商业化的话剧,能有眼下的成绩相当不易:“因为戏剧院要面临改革,话剧必须推向市场。《傻》剧自推出以来,获得好评如潮。今年该剧已接到不少单位发来的演出邀请。可以说《傻》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大手笔打造《阿拉丁与神灯》
话剧院赖汉衍书记说,去年剧团到了很多地区巡演,演出当中留下了很多感人的场面。儿童团的《为了明天》到各地中小学校巡演时,受到学生老师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学生拦住演出车辆不让演员们离开的感人场面。
广东话剧院在2004年还将全力以赴“大手笔”地推出一部新剧《阿拉丁与神灯》。
赖书记强调,排好一部新剧耗资会相当大,所以剧院一直强调“重质不重量”。《阿拉丁与神灯》预计投资就达30多万,剧院请来了上海著名编导参与此剧制作,希望在音乐、灯光和舞台方面都能有新的突破,春节以后就进入新剧排练。
广东话剧院2004年演出计划
初三初五,《傻有傻福》、《德美是福》喜剧专场小品在广州和番禺等地演出
3月全力推出新剧《阿拉丁和神灯》
(子琦/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