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中国电影市场重要的一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协议的履行,进口影片以风云之势席卷整个市场。然而这才只是一个开始。而7月份内地与香港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香港电影更是把内地市场作为挽救香港电影的稻草。部分内地电影人开始转变拍摄观念,试图在制作和宣传上力求市场运做,《英雄》以年初2.5亿的票房成绩揭开内地的潜在市场,于是《天地英雄》等影片在宣传操作上也纷纷模仿、亦步亦趋。从国庆档期、贺岁档期的影片之战,亦可看出电影市场竞争之激烈。然而进口影片更多的是针对暑假、秋季等国际传统档期,而国庆、春节这些中国传统节日档期,进口影片目前还较少涉足。然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档期今后会随着竞争的规范和利益的驱使,必然出现进口影片和国产影片交锋的局面。
进口影片的压倒性胜利
从今年的票房成绩来看,进口影片相比国产影片,还是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虽然《英雄》的票房总成绩为单片影片票房成绩之首,但很大一部分票房是去年的延续,同时其他国产影片再难达到这种票房水平。从票房总成绩来看,进口影片在今年收获甚丰。因为受SARS影响,《指环王2》的票房成绩并不算好,但也取得2100万(截止12月18日)的票房收入。相比较国际春季档期,今年内地票房遭受不少损失,但预计今年总票房收入达到9亿,与2002年相差无几。和2002年的票房比较来看,今年票房是在回升的。
截止到12月18日,今年进口影片的票房排行第一的是《哈利波特与密室》,票房为5200万。《黑客帝国》2集和3集紧随其后,分别为4200万和4166万票房收入。而《海底总动员》为3300万,《终结者3》为2817万票房。而由国际投资的《英雄》、《天地英雄》等片,也是号称大片、国际制作,算是和这些进口影片有得一拼。而其他国产影片如《卡拉是条狗》、《绿茶》、《紫蝴蝶》等虽明星闪烁,而票房成绩惨淡。人们指望岁末冯小刚的新片《手机》有一冲,但香港电影《无间道3》和其他片纷纷争夺这一档期,恐怕《手影机》决不似前几年那般轻易成功。仅近期而言,《无间道3》上映3天,内地票房已经超过2000万。
进口影片体制开始松动
今年年初,华夏电影公司成立,和中影集团进口影片公司共同分享进口影片发行的资格。这标志着进口影片由原来的绝对垄断进入相对垄断时期。根据有关政府规定,两家公司国产影片发行数量至少20部,票房不少于5000-8000万;票房成绩越好,进口影片数量越多。这些措施无非是鼓励两家公司多发行国产电影,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进口影片的巨大利润。江水浩荡,不管是绝对垄断,还是相对垄断,都会逐渐被历史抛弃,利益还将被分化。这是市场的规则。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协议承诺,在每年进口10部分帐影片的基础上允许进口20部分帐影片,2003年正是实现承诺的重要一年。中国政府无论是对加入世贸的承诺,还是市场化的执政目标,都会要求电影市场更加规范竞争。而一系列的电影政策,如电影项目审批、发行、制作等方面,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进行革新,这一切都会带动进口影片的质量和数目的提高。相比较前几年的进口影片,今年的进口影片更加注重影片的国际票房号召力,引进的影片更为接近时新性。而《黑客帝国3》更是提出全球同步放映的概念。这些新概念的提出,无非是想取得更好的票房成绩。对于内地观众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可以更早的看到新的优良影片。
《黑客帝国3》全球同步放映
也许事件本身并不令人过多惊奇,但事件背后显示出的电影意识颇为令人寻味。进口电影原本的审查是非常严格的,如今在市场的驱动下,电影的商业属性不在为电影公司所独有,而是慢慢进入到政府阶层。这是让人欣喜的。这可能意味着电影从它背负的意识形态的重担里渐渐走了出来。虽然是个开始,但却意义深远。《黑客帝国3》全球同步放映原本只是中影集团发行的一个概念,却标志了进口影片的先例,揭示了中国电影未来的走向。
全球同步放映另外一个含义可以解释为,中国内地已经真正的走向与世界融合的道路。在没有中国市场的前提下,全球同步放映还不算真正的全球,而如今中国观众似乎可以承认了。虽然目前内地市场在整个全球票房市场上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已经被世界认可,这是一个具有未来潜力的票房市场。这样说有些乐观,虽然不象有些人预测的未来十年内地票房可以达到50亿,但也大有增长的空间。
电影市场的多层空间化
《哈利·波特与密室》票房5000万,相关产品供货量为400多万。从这里似乎也可以看到电影公司不仅把市场瞄准在票房上,也正在开拓多层次的电影市场空间。如去年《英雄》公开拍卖影碟版权,今年被众人责备的《手机》中广告镜头太多等,都表明电影公司力图挖掘电影各层面的潜力市场。也许《手机》做的不太成熟,对于广告商而言,最佳的效果是不能让观众对广告产生反感。从这一点看内地的电视广告,也会明白为什么与国际电视广告存在差距。过于追求广告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电影除了在广告、电影附属产品和影碟版权方面有作为之外,还有其他市场空间。比如图书市场,《哈利波特》、《魔戒》等图书都被列为畅销书,而《绿茶》尚未放映,就有剧照剧本图书上市。就算所谓的地下导演贾樟柯也出版了他的电影三部曲的图书,意识到可以在图书市场有所作为。
香港电影无极限?
7月份,内地与香港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几乎把内地市场完全放开,任由香港电影进入。这对于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来说,都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施展。电影市场化在这个简单的协议里得到体现。值得关注的几点如下:
1、 港片从20部进口影片中分离出来,不受这20部配额的指标限制,香港公司华语电影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都可作为进口影片在内地发行放映。
2、 合拍片规定的限制有所放松,如由原来的内地主要演员不少于影片主要演员的1/2,变为只需不少于影片主要演员的1/3,故事可发生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但故事情节或主要人物需要与内地有关。
3、 合拍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
从这些规定看出,虽然没有达到完全的松动,却也是一种进步。而这种进步虽算不上前进的一大步,但也是迈了出去。
制约进口影片的票房因素
据一些专家分析,2003年制约国产电影票房增长的关键因素:院线规模和银幕数量。目前内地的银幕数量为2000多。而据2002年统计,全国超过500万票房的影院为34家,这34家占全国票房收入的40%份额。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就是说,这34家影院几乎成为决定影片票房收入的主要阵地。无疑地,这34家影院都位于全国大型城市。也就是说,观众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号称十几亿人口的电影市场却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也许广大的农村和小城市没有影院,也许他们不通过影院看电影,也许他们是被市场忽略的一部分,也许目前还没有手段进入到他们的市场,但不管何种原因,这一部分观众在票房上是消失的。
究竟是影院规模,还是银幕数量,还是消费水平,制约着进口影片进入更广泛的人群之中。影院规模说白了不过是垄断的另一种说法,垄断只是产生垄断利润,而不会产生新的观众群体利润。银幕数量取决于影院数量。难道要让所有的影院都达到杜比数字立体影音效果?进口影片必须要在装饰华美的影院才能欣赏?那些盗版影碟不也是被观众在家中一再观看吗?每部影片几十元的票价,不能在简易的影院降低到几元钱放映吗?如果在农村和小城市的简易影院里同时播放的进口影片只有几元钱,会没有观众市场?我表示不能理解。
文化、心理、历史背景的因素也会影响观众。《哈利波特》和《指环王》都没有达到国外那么热的水平,相反一部歌颂独裁的《英雄》却获得极大的票房成功。这是对从清末以来新民主思想的嘲讽。同时也说明盲目的炒作如何让人们产生盲目激情的。如果完全指望消费文化的科学化,不见得会取得最大的成功,而必须还要考虑到消费文化的不可理喻心理和盲目随从心理,这就需要电影人凭感觉去摸索了。《英雄》的票房不是科学算计出来的,还有很大的公众心理巧合性。所以,分析《英雄》的票房,完全的照搬不见得就会成为另一部《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