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你为什么要含辛茹苦的历经十年磨难著写一部《红楼梦》? 你的《红楼梦》里面到底写了什么,让当时的朝野上下乃至现在的很多人为之倾倒?成为古今中外举世闻名的伟大作品? 你的《红楼梦》里面有多少是你自己的家事?有多少是你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大观园里的众多女性中有没有你的红颜知己?她们是谁?又对你的生命有怎样重要的影响? 你在写作《红楼梦》时都经历了怎样的磨难?使你“雪芹泪尽而书未完” 你为什么会有如此沉重的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从会读《红楼梦》到现在,一部百读不厌的〈红楼梦〉,几乎成了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每读一次,这些问题和猜测都会久久的在我脑海里翻腾,让我不停的思考和探索,让我耿耿于怀。 想拍摄一部有关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电视剧,这个念头在我脑子里存了至少有十年了,初有这个念头的时候,人还算年轻,那个时候我的本职工作还是编辑和编剧,对导演工作知之甚少,只是一味的喜欢《红楼梦》,同时仰慕曹雪芹大师,对那样一部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品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情怀,对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坎坷过程充满了一种要探究的好奇,但是知道自己还不具备了解它和把握它的能力,之后的日子里,我开始进入导演的工作,其实我开始走向导演,很大成分是在潜意识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走近曹雪芹的创作,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把握这个题材,将我心里的曹雪芹展示给大家,这个过程大概走了十年。 十年之久,大大小小的戏也拍了很多,每当有了些进步,我都会在心里重新展望我的初衷,判断我离那个希望还有多远,我什么时候可以拍摄那个心里的梦想,我是那么向往这个梦的实现,又是那么害怕因为我的能力和水平不够而亵渎了伟大的曹雪芹。 在1999年,我开始正式进入曹雪芹一剧的筹备工作,准备向这个题材进军。 也就是说,我从1989年,为了拍摄曹雪芹而开始了导演生涯,到1999年,开始考虑准备曹雪芹,我经历了整整十年的过程,也可谓十年磨一剑了。 一部《红楼梦》,可谓举世瞩目,一个曹雪芹也可谓万人皆知,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传奇,也是历来多少文人骚客追踪瞩目的内容,古代有开卷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现在也有很多文人学者将《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研究进行到了各个领域,但是有关曹雪芹生平的研究却是少的可怜,翻遍古今记载,曹雪芹先生留下的诗句并没有多少,有关他的生活记载也几乎为零,这就给我的创作造成了很大的空白。 与此同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研究又是空前的活跃,中外研究学者人数之多,是其他任何文学名著的研究队伍所不能够比拟的。其中学术成果的多样性,也是众所周知的。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曹雪芹该不该写?该写,太该写了,该写的理由有一万种,但是这么多年却没人去写去表现,我在等待的十年里,也无数次希望有人先做个尝试,投石问路。但是没有,其原因就是这个题材的艰巨性和他的神秘性共存,因为太多人的关注和热爱,也因为他所保留的历史记载的空缺,还因为对于他的研究成果表现的太多样,所以他已经成为了一个难题,很多人没有勇气去驾御他和接近他,因为《红楼梦》不能戏说,曹雪芹更不能戏说,当我们要用完全严谨的态度面对严肃的历史的时候,很多人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题材和选题,为了这分喜欢,我也只好明知山有虎,偏象虎山行了,这几乎可以归结为情节了,当一个人的梦可以十年不醒,可以百折不挠,那么这个梦是应该被重视的。 感谢我现在供职的单位领导,能够对我这样相知相信,能够给我这样大的支持和鼓励,让我终于一梦到红楼。 以上是关于追踪选题的内容,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可以有很多次的不成功,但是他的每次成功都必定是多年心血的结晶,“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话是有道理的。 下面我说的是关于怎样构思和把握《曹雪芹》的成象过程的。 首先,关于如何表现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关系,要写曹雪芹,必然要写到他的伟大作品《红楼梦》,这个关系是勿容置疑的,但是怎样表现和如何分配他们的关系,却是和很重要的,首先要确定的是这个戏不是戏说,要尊重历史的基本脉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特别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个戏,我们要通过这个戏告诉现在的观众什么?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过程,对我们现在人到底有哪些启迪?我们现代人看完这样的一部戏,还能够思考些什么问题? 那么这就又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一部《红楼梦》最终是在说什么?它的精神实质到底是什么?曹雪芹为什么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用十年的心血去“字字看来都是血”的撰写《红楼梦》?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翻阅了大量的有关书籍,拜读了很多红学专家的著作,最后发现了,曹雪芹在书中最终要喊出的,就是一个“情”字。 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老先生在他的《红楼梦的新故事》一书中有这样精彩的论述:“君岂不闻字意,米之核曰精,水之净曰清,月之朗曰晴,目之宝曰睛,人乃万物之灵,灵在何处?就在一个情字。”人能够被称为万物之灵,就因为人与其他动物不同,所谓不同之处就是人有情,这个情乃大情,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中反复强调的就是“情不情”。 抓住情字这个刚,我开始考虑某篇造势,大概考虑了如下几个创作点: 一:曹雪芹的出身,这是很多《红楼梦》爱好者特别关心的问题,也是有关曹雪芹本人有历史记载的方面,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三大家族,笔笔那么出神入化,应该是有根据的。在这个题目里面,我们写了曹家与皇家的关系,写了曹家的败落过程,使大家看到当时的封建社会败落的必然性,同时领略了当时社会人与人的不平等,在《曹雪芹》的剧本创作中,我特别强调了奴才与主子的关系,强调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腐朽没落关系。其中也特别强调了曹家几次被抄,把当时统治阶级的残暴和黑暗给与有力的揭示。 二: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这是这个戏特别要完成的内容,可以肯定,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一定是有感而发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当时因为什么而萌发了创作的念头,只是有专家在研究中提到年轻时代的曹雪芹喜欢唱戏,曾经因为唱戏被家长圈了很长时间,有推测说他这时开始了《红楼梦》的创作。 三:他为什么要穷其一生,甚至搭上身家性命来写一部《红楼梦》?他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 四:他的〈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和事件哪些是他身边的发生,哪些是他的创作?一部《红楼梦》里写尽了金陵女儿,这些女孩子到底有没有创作原形?如果有,这些女孩给了他什么样的创作感悟,让他能够发出这样的感慨: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五:他的《红楼梦》里面的什么东西让当时乃至现在人如此挂念,当时的皇家为对这部书有什么样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又对曹雪芹的一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六:谁是脂砚斋?他和曹雪芹是怎样的关系,他们在创作中有怎样的配合,才形成了现在的一芹一脂,写出了伟大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就是《红楼梦》的前身? 这样的创作大纲一旦形成,《曹雪芹》的创作方向就基本划定了,也就是说,我们要完成的不是曹雪芹一生中的某个片段,而是要把他的一生基本上展现在观众面前。我们要反映的是曹雪芹先生生活的那个完整的时代,上至皇家,下至平民百姓的各个领域。 我想,这样做虽然有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却不能舍弃其中的哪些方面,因为没有哪个作者和他的作品还能够联系的这样紧密了,要写曹雪芹,必然要写到他的《红楼梦》,而知道《红楼梦》的读者,也没有不对他的作者感兴趣的。 这当然是个很有挑战性的创作,首先,关于曹雪芹的研究就众说纷纭,著名的红学研究就有很多门派,艺术创作不是研究,但是要尊重研究,尊重历史事实,但是我们能够掌握的历史事实并不能够让我们很好的完成对曹雪芹大师的刻画,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创作了,根据我们对曹雪芹的理解和希望,于是我在和同事反复讨论和思考之后,紧紧抓住一个情字做文章,很多剧情都是在这个方面展开和重写,比如写了曹雪芹和表妹绮筠的忠真不逾的爱情,写了他对妻子惠兰的关爱和体贴,写了他和艺人子都的友爱,也也了他为爱情而发疯而痴迷,与此同时,还写了他周围很多人的各种各样的爱情观和处世论。 比如:冷傲的清吟小班班主紫凌,狂傲不羁的二爷弘昌,为家族利益牺牲的大姐凤藻,性格多变的乾隆,还有一生委屈求全的父母,忠心不二的老奴罗汉夫妻,刚烈多情的丫头竹月和霁雪,淳朴的绿蕊,等等,这样多的人物虽然各有命运,却多而不乱,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让人为之喜为之叹的多情世界,共同展示了一个绚丽的,让人为之落泪的社会层面。 同时也让人们在观看他们的命运的同时,知道了曹雪芹之所以能够创作出〈红楼梦〉的根据。 在把握好创作方向的同时,我还力图在风格上做出努力,比如 台词风格,我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使用的语言也是有发展变化的,我们现代人大量使用的语言,就不是清朝初期所使用的语言,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大量使用的语言,就是我们要在拍摄〈曹雪芹〉时要借鉴的,我们在开剧本研讨会时,周汝昌老先生就反复强调,台词语言要地道,要符合当时人的行为状态。为了把握好这一点,我在修改剧本和重新创作时,大量的翻阅当时的各种文献资料,煞费苦心的收集当时上到皇家奏折,下到黎民百姓说词对话,反复琢磨,提炼,模仿,终于找到了《曹雪芹》一剧应该使用的语言方式。 《曹雪芹》一剧的语言方式基本上延续了《红楼梦》的语言方式,而这样的语言方式在剧中起到了引领全剧样式的作用,在开拍前就把这个剧的状态调整到了一个比较严肃的平台上。 可以说,创作方向是一个戏的大骨架,情节和故事是这个戏的五官,而语言就是这个戏的血肉,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方法。由于我们选择语言的准确,让这个戏在开始就没有失掉它该有的艺术品位。 那么,有了前面的准备和定位,这个戏在开拍时就基本走入了良性状态,当主要创作人员拿到这样的剧本时,统一创作思想就比较容易了。 拍摄《曹雪芹》,是我孕育多年的愿望,每当重读《红楼梦》时,我都被其中的绚烂文字和人物性格和命运深深吸引,都会激起我的创作冲动,仔细思考之所以能够让我这样冲动的原因,除了上面说的内容以外,还有它在字里行间所流溢出来的幽雅和文化气息,那么在进行拍摄创作的时候,我也特别希望能够用镜头把这种文化气息和优雅表现出来,奉献给观众。 一般来说,古装历史剧的拍摄,常常是有程式化痕迹的,因为我们接受的历史形象大都最早来自历史戏曲,我们是从戏曲的表演中领略了先人的举手投足,行为礼节,但是,拍摄《曹雪芹》时,我对表演样式的思考,就希望它更能够被我们现代人所接受,在严格规范了语言之后,我和全体主创部门对《曹雪芹》一剧的表演样式进行讨论,决定采取更生活化的表演方法,传递更能够被我们现代人接受的情感,这就需要在拍摄时有大量的生活细节加入到表演当中,比如我们对清朝满族人的各种礼节进行考证,不但让大家知道各种礼节,还要知道它的来源和道理,这样,演员们在表演的时候就不是单纯的表演,而是有的放矢的使用礼节。 在《曹雪芹》拍摄中,涉及大量的生活细节,我们都争取做到象,比如衣服是给人穿的,要能够看出穿的痕迹,头发是人梳的,要看出可以梳出来的可能,不能杂乱无章的只是新奇好看,还有人和人的交流要真实,就算是古代人,也要有人的真情实感,要有真情的碰撞,要有火花闪现,为了做到这些,我们要求美术部门在选择场景时尽量使用真实环境,使用那些曾经有先人生活过的地方,在场景的布置方面也要尽量的贴近历史原貌,给演员可以感受的东西,激发他们的表演热情和感受,比如曹雪芹出生在江南大户人家,开始的生活应该是全局中最豪华的部分,随着他们家族命运的败落,他本人的生活也一步一步走向低谷,那么我们在拍摄中也十分谨慎的掌握演员表演的分寸,我对演员讲,戏不要演的太满,不要夸张,要合理,曹雪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少年时家道败落,父亲因为皇权争夺受到株连,青年时代又经历了婚恋受阻,仕途不顺,家道败落,父母自杀,亲人离散,本人疯狂,等各种痛苦,这些很有戏剧性的矛盾已经可以提供很饱满的表演空间了,但是这些矛盾仍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把他推象更加苦难深渊的过程,为了完成“雪芹泪尽而书未完”的最后遗憾,所以在演员表演的时候,我希望他能够有所保留,不要把力量全部用尽,还要给全剧的豹尾留下力量。 在这一点上应该说庹宗华完成的是比较好的,虽然看下来,《曹雪芹》通篇都是始终笼罩在强烈的悲剧色彩当中,但是能够让人看见,这个悲剧是在始终象前发展的,并且随着故事和矛盾的发展,我们的人物也是在发展的,拍摄时,我们有意在曹雪芹苦难的生活中,穿插了许多较有幽默意思的情节,比如曹雪芹要去和新结交的昆曲名角塞子都登台唱戏,而家里人不同意,他出不了家门,被表妹和丫头戏弄的情节,让人看了忍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曹雪芹为能够和表妹有情人终成眷属,硬着头皮考试时雪夜读书,和丫头犯性子的事情,曹雪芹初为人父,被丫头戏弄等情节,这些都比较有力的为剧情发展中悲剧色彩进行了调整,让人们看起来没有感觉太沉重。也使剧情的发展有了一波三折的趣味。 我们在拍摄时,并没有把曹雪芹表现成特别高大全的英雄人物,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过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他生于盛世之末,从小锦衣玉食,不懂事态炎凉,在命运的打击中甚至束手无策,当家庭的大势去时,他几乎冻毙街头,要靠亲朋好友接济拉扯才能够活命。但是,他至真至纯,他善良,他向往平等和友爱,他不世故,不谄媚,同情弱者,对人间存有一颗水样清澈的美好心灵,这一切,都是那么的难能可贵。 为了爱情,他可以去考功名,秋帏不中,他混迹梨园,结交各种朋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登台唱戏,虽然被父母圈禁家中却无怨无悔,只为了戏文中那些感人的真情,他也可以以绝食求死来表现他的爱憎,为了和心上人永远在一起,他可以在迎娶父母指定的妻子之前和表妹逃走,当得知父母惨死皇家抄没全家之后,可以冒死为父母送葬,并发出“想那皇上也是人生父母养的,他若震怒,雪芹到要拿一腔热血溅他的龙袍,看他怎样”的怒吼,把骨肉之情看的比自己身家性命还重,为了救出误入人贩手中的表妹,他可以经历百般磨难,乃至发疯,为了救好友子都,可以拿比自己性命珍贵的《红楼梦》交换,而在此之前,他是可以经历贫穷而不为利诱的,等等,曹雪芹的身上,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色,所谓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唯有情字可以让他百死而不悔,他不高大,但却让人感动,我们在把握他的平凡中刻画了他的伟大,这样的刻画,我们认为是以前很多历史传记片中所没有表现过的。 因为如此,《曹雪芹》中的曹雪芹,可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正因为他的特别,没有可以借鉴和可比性,〈曹雪芹〉一剧,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和我们更加接近,更能够让人们为他的命运拘一把辛酸的眼泪,同时在拍摄时,也增加了许多的难度。 扮演曹雪芹的庹宗华曾经和我探讨,这样表现曹雪芹有没有感到他太窝囊?太不象伟大的人物?他自己希望曹雪芹身上多一些更刚烈的东西,比如对封建思想的痛斥,和皇家当权者面对面的斗争,以及自己面对生活的时候能不能多些主动性,他担心观众会不会感到我们塑造的曹雪芹不被认可,一个举世注目的文学大师,难道应该是这样的一生吗? 我认为,虽然《曹雪芹》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可以进行比较多的想象和虚构的,但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却不应该违背当时历史环境的拔高,根据曹雪芹所处的当时环境,根据我们剧中要诠释的主题,我们不能把曹雪芹写的脱离实际,而相对真实的反映当时的历史,相对真实的描写曹雪芹在当时环境中的无奈,才是严肃的创作态度,曹雪芹的反抗不是雷霆,应该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他是用他的生命完成了他的呐喊,用他文人可以做到的方法完成他的呐喊,一部《红楼梦》是他用全部生命留给后人的思考,这样的表现,我相信才是最有力量的,也是不落俗套的创作。 我认为,曹雪芹虽然写出了伟大的《红楼梦》,但是,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作家是把写作当成生活手段和求生的本领,曹雪芹的一生并没有产生《红楼梦》以外的任何作品,一部《红楼梦》让他用尽了全部的心血和经历,甚至自己的性命,虽然在当时乃至现在都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但是他的个人命运并没有因此而发生转变,他仍然挣扎在贫困和潦倒中,直到生命的终点,正如脂砚斋的感慨:雪芹泪尽而书为完,他捻性命做经纬,合血泪写春秋,把写作《红楼梦》当成他人生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不能用评价其他历史上的其他作家的眼光来看待曹雪芹,表现他的时候,他的真诚和执著要比他的才华来的重要,中国有很多有才华的文人,但是曹雪芹的重要,仍然是无人能够比拟的,我们要千方百计的完成好曹雪芹这个方面的伟大,应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面表现的人文光芒,要比他表现的文学才华更加需要我们的重视和传递。 因此我认为,拍摄《曹雪芹》一剧时,我们要重点表现好他的人文精神,表现好他为了写作《红楼梦》所经历的磨难,表现好他伟大思想的实质,以及他人格的长久魅力。 另外拍摄这样的题材和作品,我们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求精意识,面对浮躁的现实社会,拍摄时我们厉戒任何的粗制滥造,从演员的表演到服化道的使用,从镜头的掌握到灯光的运用,都要保持扎实和稳重,台词传递意思要准确,音乐要贴切,整个的制作都要我们能够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态,不但要苦心经营好重场大戏,也要经营好那些表现风格和气氛的细节部分,而一部戏的衔接紧凑,故事好看,情节感人,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大量的细节的把握和经营,《曹雪芹》一剧拍摄中,我们把握了大量的,与其他历史题材戏不同的细节,比如,《曹雪芹》一剧中大量的反映了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中国封建社会没有人的尊严,有的只是主子与奴才,曹雪芹的酒肉朋友夏章荦,在家道败落后为了生活去当街兵,虽然当街兵了,但是还是要拿出个所谓的身份来,找了个小肩舆,抬了自己去,当那些街兵知道了他不过是个新来的街兵时对他百般凌辱,而当做了都统的福彭用计将他提为班头后,他顿时扬眉吐气,对刚才凌辱他的一班人开始了新的凌辱,其中的一波三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只有这个人物才能够做的出来,戏中所表现的幽默和残忍,除了完成了剧情所要承载的故事发展连接外,还充分表现了《曹雪芹》一剧的主题,也就是说达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剧中曹雪芹的妻子屈惠兰,和曹雪芹的红颜知己李绮筠,虽然都是十分可爱的女子,但是因为她们的追求不同,在戏里起的作用不同,对曹雪芹的影响不同,所以表现起来就有很大的不同,屈惠兰能够说出的话,李绮筠就永远都不会说,而李绮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不是屈惠兰能够接受的,她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待丫头们的方法都有很大不同。剧情中都表现了她们的离家出走,但是李的出走是为了自己真正的感情追求,而屈的出走却是为了屈家不被人耻笑的面子,李绮筠对曹雪芹的爱至死不渝,而屈惠兰的追随却是为了当初父母之命的婚约不毁,怎样处理好两个人的不同,是要有大量的细节给与表现的,屈惠兰的处理表现的是大量的生活上的相濡以沫,包括曹雪芹疯中她的关怀照顾,贫困中的不离不弃,而李绮筠的处理中就更多的是两个人的心心相印,生死相托,惠兰可以在曹雪芹并不清醒的时候做他的新娘,信誓旦旦:“这人若是当真医不好,也是我命该如此,我也要与他捧汤侍药,断不会离他而去。” 李绮筠则表示:“哥哥的《石头记》断不能不写,在有千难万难,筠儿与他一体承担,这也是哥哥今生来世最大是指望了”。并在曹雪芹最困难的时候发出这样的灵魂考问:哥哥苦得吗?哥哥忍得耐得吗?当曹雪芹含泪表示要为天下女儿矢志不移的著写《石头记》绝不搁笔的时候,绮筠含泪下拜:筠儿替天下的女儿拜谢哥哥了。 两种人物命运,也就必须有两种人物语言和行为,在《曹雪芹》的拍摄中,必须划分的十分清晰,表现的各有特色,只有把人物性格理清楚,才能够塑造出各个不同的,千姿百态的人物众生相,这些不同的人物围绕在主人公曹雪芹的身边,才能够更好的烘托出曹雪芹的人物性格,让他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得以很好的展现。 我认为曹雪芹的刚烈和伟大,并没有表现在他有改变时代现状的能力上,事实上他也没有能力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但是他可以用自己血与心的呐喊,改变人们的认识观念,比如在戏中我们安排了他和老杂役的一段对话,我叫它曹雪芹宣言,当老杂役知道了他在写作《红楼梦》时,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书中的要害,这个时候曹雪芹的表现是这样的:“若说由这部书引来杀身大祸,雪芹也是怕的,但是若说因了这怕就此搁笔,雪芹却 是万难从命,想天下有众多的礼法规矩,为何独不该有个情字?雪芹呕心沥血,就是要为天下人把个情字喊出来。” 我想这才是曹雪芹,起码是我心目中的曹雪芹,是我心目中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和骨气。 总之拍摄《曹雪芹》对我是一场挑战,从开始酝酿到今天的完成,历时三年之久,三年中我始终保持了诚惶诚恐的创作态度,不敢有半点松懈和马虎,力争在各方面都作到精益求精,惟恐有辱我们的文学大师,有辱我们的文学瑰宝《红楼梦》,我不知道自己的努力能不能让大家满意,我等待我的观众的检验和评判。(文/导演 王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