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中国著名电影制作人。现任保利华亿传媒控股有限公司总裁。由他创建并领衔的华亿影视近几年一直是民营影视公司的焦点,从买断《有话好好说》、《荆轲刺秦王》到投资拍摄《卧虎藏龙》 《绿茶》 《我和爸爸》……华亿这一电影品牌具有颇高的知名度。
华亿传媒的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华亿亚联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自公司成立伊始,董平便以发展当代国产电影事业为己任。在致力于民族电影资源的收藏与保存之外,公司投资拍摄了一大批高质量高品位的电影作品,其中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姜文导演并主演的《鬼子来了》、冯小刚导演的《没完没了》、张元导演的《我爱你》、孙周导演的《漂亮妈妈》等片更是频频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获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声誉。目前,公司拥有近160部电影的版权。
除了电影制作,华亿传媒还拥有以影视剧的策划运营为中心的发行公司华亿联盟、对影视剧进行广告营销的广告公司华亿千思以及演艺经纪公司华亿星源。
华亿传媒一直致力于制作、传播高品质的影视作品,均源于华亿传媒人多年来一个不变的信念:那就是——用热情为亿万普罗大众“讲诉最好的故事”,用梦想整合亿万资源,振兴中国的文化产业。
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首次向民营企业颁发甲级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华亿传媒旗下的华亿、鑫宝源、英氏影视连中三元,独占中国电视剧制作领域的半壁江山,其制作实力受人注目。
相关资料:
董平:在等待中坚守
董平说自己不管是做投资还是做电影都喜欢从低谷入市,站得低却看得远。
正因为抱定了这种前瞻性的观点,面对最近两部他投资的电影《我爱你》《绿茶》平淡的票房,他豪气十足地绕开眼前的得失,雄心勃勃地将他的投资方向乃至北大华亿公司的前途定位于一个更长远的市场。7年前,就是这份试图掌控未来的野心令他在中国电影徘徊于低谷之时抛开已有事业,从零开始地进入了电影业。
学音乐出身的董平自言对文化始终难以割舍,所以在辗转之后还是决定投身文化业,不过究竟做哪一行却是经过慎重思考和反复比较,偏偏选择了无人看好的电影业。1996年,没几个人会主动掏钱去电影院看国产片,谁也不知道拍电影的利润何在。不过董平看到的是问题的另一面,尽管电影短期内未必能产生回报,但如果拥有了版权,就能够反复使用它、获得利益,在长期内实现回收和盈利。
所以他购买了一批经典国产片的版权。随后买下张艺谋的第一部城市片《有话好好说》尝试进行发行,只抱着打平就是胜利的目标初探电影市场。尽管没有电影营销的经验,但“张艺谋进城”的噱头多少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在低迷市道下影片的票房收入还颇为理想。或许是受成功的刺激,董平的胃口马上大起来,购买了耗资巨大的《荆柯刺秦王》的发行权。可这部电影的缺陷显然不是单纯的营销包装所能弥补的,未能如期待般缔造票房神话也在情理之中。像《荆柯刺秦王》这样的影片,无论宣传发行做得再精妙,都难以解决电影本身的问题。“我觉得拿来的东西毕竟是别人的,还是不能完全控制作品,所以我希望真正参与到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而董平第一次正式投资电影就弄出了个名气震天响的《鬼子来了》。名气大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片子确实拍得好,另一方面就是它严重超支、高达3000万耗资、最后又违规参赛遭到禁映成了几位投资人的恐怖记忆。之前做电影发行对这一行也算有所了解,但中国电影业的混乱还是让董平大感经验不足以应付种种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投资高还不是最大的问题,他觉得认定了一个目标,就要从各方面促成它。只是最后拷贝在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了戛纳,把他搞了个措手不及。姜文在法国风光无限,他和其他投资人在这边急得团团转。影片被禁映使压力达到了顶峰,最后以卖给荷兰一家发行公司草草收场。
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现在董平也不愿多谈,只是轻描淡写地承认那两年确实是他的北大华亿公司最难捱的时期。时过境迁之后,自然可把当初的惨痛看作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挫折,只是在言辞间隐隐透出彼时的郁闷。吃了一次教训,经历一段时期的迷茫,董平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投资方向。
《小城之春》、《我爱你》、《绿茶》、《孔雀》、《茉莉花开》……综观他近几年推出的这些电影,无一不带着浓郁的“文艺气息”,即使针对大众也不是一个那么“大”的大众。正如当初董平是因为对文化怀有感情才入这一行,文化人实在是他十分看重的一重身份。他坦言投资取向确实与自己的个性有关,“我的片子都比较文静些”,“那种很闹腾的片子不符合中国这么多年的文化沉淀,没什么生命力。在电影这方面,我希望是有品味和长久价值”,——显然骨子里没法放下文化人的架子。
这种电影在票房上自然也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且不说《小城之春》这样的阳春白雪,就算是《绿茶》这样明摆着要讨好观众的影片,似乎也超出了目前中国观众的一般欣赏水平,接受的层面还相当有限。虽然这些作品因其独特风格或人文内涵在喧嚣的电影市场上有很强烈的存在感,但始终缺乏能压得住阵脚的票房巨作。而董平并不以为意:“成功不一定表现在票房上,更重要的是它征服了很多观众,得到真正认可。票房容易受市场不规范的影响,但只要作品成熟了,那公司就有生命力和潜力。”
然而,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不少观众抱怨《绿茶》看不懂。董平觉得观众需要慢慢培养起对有点特别的电影的欣赏习惯,“我们要主宰潮流,而不是让潮流拉着我们跑,所以总希望能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给这个市场以撞击。”
而且他对观众接受这种撞击的能力有着绝对的信心:“不要总是怀疑观众接受不了,这种判断往往从自己出发,是有欠缺的。”
董平希望通过这种探索给艺术家的个性寻找和开拓一个市场,所以在对一部电影的控制上,他也特别敢于放手。在一个摄制组建立之前,他会高度重视,和导演进行充分沟通。一旦组建立起来步入拍摄轨道,他就很少去探班。“因为我觉得该说的都说了,做到做不到是他的事,必须把他推出去独立地完成。相互信任也是与导演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当我用他的时候就是信任他的个性,利用的就是他的个性。”
这亦是董平希望北大华亿形成的个性。或许能造就“中国的米拉麦克斯”,那就得有一股哈维·温斯坦的狠劲:表面上是在扶持电影艺术,实际上把文化艺术彻头彻尾商品化。
不过,接受“个性”的观众群体需要时间培养,作品本身的价值也需要时间检验。所以董平把目光放在了未来,正如同他一开始就是看好电影的长远收益,这一直是他的投资原则。他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并为这份等待坚守他的个性。(文章选自2003年11 期《演艺圈》杂志)
我不是雷锋,北大华亿也不是印钞机
——北大华亿董事长董平访谈
引言:我问董平有没有拍摄《绿茶》续集的计划,他说没有,眼前还有好多计划在等着自己和北大华亿去实现。我虽然不知道那些计划的具体内容,但几乎可以想象得出它们将要对中国影视产业产生怎样大的影响。因为,这是董平和北大华亿的计划。
正文:进入北大华亿影视文化公司的办公大楼,第一个见到的人是英达。在办公楼一层的咖啡厅里,他正和坐在对面的虞梦兴高采烈地说着什么,表情丰富,手舞足蹈。走上楼去,满眼的电影、电视剧海报让我目瞪口呆:几乎我所知道的、喜欢的、在近些年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国产影片,全都与北大华亿有关。随即,我的脑海里立刻勾画出了北大华亿董事长董平的样子——严肃、大气、眼神里有着掩饰不住的骄傲,甚至有点盛气凌人。做出此般成绩的人,我认为是有资本骄傲的。
秘书要我稍微等几分钟,因为董平正在谈事情。坐在一间办公室里,我把采访提纲看了又看,忽然觉得这些问题都有些可笑。正思前想后琢磨着要不要提些更有“品位”的问题的时候,一个男人走了进来。“你好,我是董平。”语气平和,脸上是淡淡的微笑。“对不起,你可能还要多等一会,因为我正在和顾长卫谈《孔雀》的细节。”他一边和我握手,一边向我解释着。我忙不迭地说“没关系”,在心里决定暂时不去想什么高深问题了。
小标题:我比一般的商人聪明一些
采访在董平的办公室里进行,话题就从刚刚离开的顾长卫开始。顾长卫这位中国影视摄影界的“大腕”,前些时候终于圆了自己的“导演梦”。电影叫《孔雀》,写的是一个小城市河南安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演员几乎全部启用新面孔,这在常人看来无疑是相当冒险的,因为对于一部影视作品而言,首先受到大众关注的必然是演员。如果有明星的加盟,那在宣传上几乎就不用费心了。我对董平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他笑着摇了摇头:“我希望长卫能带给观众崭新的感觉。故事是全新的,我们希望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全情投入,而不是跳出电影去想电影以外的东西,比如联想到这个演员以前的角色。我不否认引起人们注意的首先是演员。但最终决定票房的仍然是电影本身——也就是剧本。”
北大华亿1996年开始涉足电影圈,投资或参与拍摄的影片几乎每部都赚钱。如果用“运气”来解释这一切,似乎有点说不通。董平在大学时代的专业并不是营销或市场,而是音乐。即使是一个专业学习市场投资的人,目光也不可能如此“稳、准、恨”,更何况是以音乐为专业、本该热情冲动、为了艺术不惜任何代价的人。
我问董平是否觉得自己现在是个商人,他并没有直接否认我的观点,但他认为自己“比一般的商人聪明一些”。“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实在太想知道北大华亿为什么那么会选择电影了。“我有经商的经验,同时具备冷静判断一部作品的见解力。想要骗我太难了,我不会因为谁对我说些煽动性的话就掏钱。光有艺术感觉是不够的,因为那会让人不冷静,不计成本的投资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麻烦。只有钱而不懂经营,缺乏审视的能力也不可能成功。有把握资金的能力,同时具备对艺术的鉴赏力,这也许是我和北大华亿成功走到今天的最重要的原因。至于说到对所要投资电影的选择,我认为电影这个东西我们不能用武打、言情、古装、现代……这样的标准来设定。这没有任何意义。最好的方法是看剧本。这种方法非常容易把握。剧本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影片的成功或失败。我看重的首先是剧本,其次是导演,最后才是演员。这三项中起码有两项要过硬。现在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用演员来预测影片的票房成绩。电影其实是在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到底是什么才最关键。讲故事的人,也就是导演同样关键,因为他会操纵故事的发展,谁来表演这个故事并不是不重要,但这绝对不是核心的问题。我们更多要关心的是电影的质量。”
最重要的是“人和”
陈大明、徐静蕾、顾长卫,一个是“海归”,一个是演员,一个是摄影师。这三人的“导演处女作”都是由北大华亿投资拍摄的。目前,北大华亿又投资了徐静蕾的第二部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1月即将开机。在众多影视公司都在争先恐后地寻找与大牌导演合作的今天,董平却把大量的资金投到年轻导演身上,不能不让人在心里对他多了几分敬佩。“老一辈的导演已经功成名就,中年导演目前正在事业的最高峰,年轻导演也该到时候出头了。”董平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自己、北大华亿和整个社会的责任。中国的电影事业要向前发展,必然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其实在很多人看来,北大华亿的名字大部分时间里是和一些知名导演、成功影片联系在一起的。从最开始的《有话好好说》到后来的《卧虎藏龙》以及当下的《绿茶》,北大华亿几乎和所有大牌导演有过合作。但董平显然是不满足将公司的发展局限在电影上。北大华亿从2001年起先后入股英达的英氏影视公司和赵宝刚的鑫宝源影视投资公司,开始了在电视剧方面的“大举进攻”。董平说当初自己想到要进军电视剧的时候,与其从头学起,不如奉行“拿来主义”。英达是中国情景喜剧中的楚翘,成绩有目共睹,与他的合作可以让北大华亿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相当高的起点。而同赵宝刚的合作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他是中国言情剧的”头号人物“,这些年来他的公司运转良好,这种合作带来的收获不单纯是利益上的,还表现在社会影响力甚至是整个公司的架构调整上。合作到今天的结果就是北大华亿在电影、电视上的双丰收。在董平眼中,北大华亿是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的成员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使北大华亿蒸蒸日上。“最重要的是‘人和’,它是宝贵的财富,是我们能发展到今天的保证。现在公司的运转是良性的,就是因为我有那么多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好的编剧。也许会有人对我个人有意见或不满,但在事业上,我们不存在分歧。公司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尤其是这两三年。”董平当时的表情,用“志得意满”来形容并不为过。说实话,这才是人们习惯中的成功人士的标志表情。
我有满腔的勇气和一双慧眼
1996年,是中国电影的低潮期。在所有投资人对其避之不及的时候,董平来了,制造了一个叫“北大华亿”的奇迹。早年经商的经验让董平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任何事情,在它到达最低谷的时候,就意味着离反弹不远了。而在这个时候介入,会用最小的代价获得相当大的收益。
懂得这个道理的人绝不止董平一个,但要将此道理付诸实践所需要的过人勇气,就不是谁都具备的了。当时很多人为董平捏了一把汗,也有人“隔岸观火”,按兵不动。1997年,《有话好好说》横空出世,当年票房达到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4600万。对于 “激活了低迷的电影市场”这种媒体舆论,董平认为当之无愧。回首这些年的发展道路,董平越来越觉得自己在那个时候投身影视行业是正确的决定,虽然创业之初的艰辛曲折数不胜数。当前,文化事业被公认为中国的“朝阳产业”,很多人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但此时的门槛和当时当日相比,不知高了多少倍,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几乎不可能。
《卧虎藏龙》是北大华亿的“英雄事迹”中相当漂亮的一仗。不夸张地说,《卧虎藏龙》为中国电影的运营开创了一条新路。即使很多人至今仍对这部影片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一部对外国人的“谄媚之作”,但事实压倒一切。谈到《卧虎藏龙》,董平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法控制的自豪。“起码在现在我敢说,就综合指数而言,中国能超过这部影片的,没有!它对于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的贡献都是巨大的。”大量的事实表明,董平不仅有满腔的勇气,更有一双慧眼。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让董平无往不胜。就在人们都认为北大华亿如今已经是中国影视行业的“金字招牌”的时候,它却又准备着掀起一场新的“风暴”。从今年开始,北大华亿今年增加了相当大比重的广告业务,下属的广告公司每月平均要制作六部广告。此外,北大华亿还与旅游卫视进行合资,全力打造一个旅游文化平台。明年1月1日,旅游卫视将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我问董平能叫焕然一新吗?他的笑声很爽朗:“这话我不能说,要别人说才行。但我可以保证,节目一定会比原来好看很多。”卫星电视台和民营企业合作在过去是没有先例的,北大华亿又一次成为了“吃螃蟹的人”。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从去年开始,国家政策首次允许民营企业挂上“独立出品“的标牌。在电视剧方面,有关部门于去年底发放了8张“电视剧制作甲种许可证”,这意味着得到这张许可证的民营文化单位可以独立投资、制作、出品电视剧而不需要再像从前那样必须在挂靠某国营单位才算合法。按董平的话说,我们原来是二奶,现在成了正室。但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在这8张许可证中,有3张被北大华亿、英氏、鑫宝源拿到,“你想想全国有那么多家民营影视公司,8张里我们就占了3张……”他没把话说完,其实说到这里也就够了。
十六大之后,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民营文化企业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更宽松的发展空间。这表示政府对民营文化企业多年来所做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足够的信心。形势的一片大好让董平更有信心在广阔的天地中成就一番作为。但当谈到民营企业的规范化问题时,他的语速慢了下来:“现在是一个逐渐走上正轨的过程,比起过去我们当时是进步了,迈出了相当关键的一步,但与世界相比,与真正的规范化相比,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同样是曲折的。”
董平的理想很简单:北大华亿的作品让大众都了解;自己和北大华亿公司,被行业认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理想现在已经实现了。我问他现在的心态如何,是否还如创业之初那般谨慎,他说他比从前更谨慎了。董平绝对不允许自己出现自我膨胀的心态,那对于事业来说,几乎是致命的灾难。
董平的“实话实说”
记者:有人说《卧虎藏龙》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主要针对的是海外市场,您怎么看?
董平:有些人生硬地把市场分为海外和国内,这是毫无道理的,我很反感这类说法。有海外的市场就一定会有中国的市场,并不是说哪部电影只是拍给外国人看的,而哪部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的。你说《英雄》是给谁看的?如果说给中国人看的,那为什么要投资两亿多?如果只是针对所谓的国内市场,那这么大的投资无疑收不回来。不要一开始就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市场上,首先要做的是把电影拍好。其实对于电影的接受程度是由文化程度决定的,至于国外和国内观众对于电影的认知差异则是因为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这和电影本身无关。
记者:那我可以这么理解吗?您在拍摄的时候不会考虑市场,只是想拍一部好片子。
董平:不对,你这是在把我引入歧途。想拍出好片子不代表我不考虑市场和成本。投资之前是要先算帐的。想要公司发展,必须要算帐。偏差也不是没出现过,但总体必须赢利,这样才会进入良性循环。我只能偶尔当一回雷锋或慈善家,北大华亿也不是印钞机,我们都要吃饭。
记者:如果要考虑市场、赢利等问题,那公司还有可能投资拍摄艺术电影吗?
董平:在我的概念里,从来没有想过让艺术和商业分家。没有单纯的商业片,也不可能有纯粹的艺术电影。中国没有商业片,也没有艺术片。在中国目前的这种状态下,只要做到尽可能把电影拍得好看就够了。一个人在饿极了的时候,不会在乎自己吃的是米饭还是面条。生活水平达到一定层面之后,才会考虑精神上的东西。中国的电影事业现在只是初级阶段,这时候我们自己人为地制造一些分类,等于把手脚束缚住了,结果只能是路越走越艰难。不同的电影面对不同的阶层,我认为这是比较正确的理论。艺术片也可以卖得很好,比如《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中国现在并没有传统意义上认为的那种商业片。因为那需要大量的资金。就中国影视界的现状来看,这不可能。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是少花钱,多办事。(文章选自2003年11期《明星时代》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