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军是北京华谊兄弟影视公司总裁。
作为在过去几年中国最成功的民营电影公司之一——华谊兄弟太合的经营者,王中军投资了《寻枪》、《大腕》等一系列市场大热的作品,在极短的时间内风生水起,声名显赫。王中军说:“生活在什么地方,就要遵循什么地方的规则,这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没有上过高中和正规的大学、初中没有毕业就去当兵的王中军,言辞简单而直接,王中军说自己不到17岁就当兵,训练口号简单到一听就明白。因此他认为,“在中国做生意很简单,只要你认真地执行‘拿来主义’,然后依照中国的国情和自己的经济实力来走人家走过的路。这个阶段不可能被越过。”他还自比为冒险家,“冒险家都比较简单,碰到事情不会先去做过多的分析,一分析也许就不干这个了。”
自言没有创新的王中军却成了中国电影界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电影《大腕》是中国第一部实现全球票房分账的影片,而这种合作方式给王中军带来的利益是如此明显,除了票房收益外,还给华谊提供了影片发行海外渠道,并摸索出一条中国电影打向世界的道路。这在电影市场全球化的今天,意义非同小可,事实上,这已经成为王中军力推明星制之外的第二张王牌。然而,中国的影视制作公司多如牛毛,却为什么独独王中军拔了头筹?
王中军的看法显得与众不同,他说:“别的公司可能是害怕全球分账外国公司会有票房欺诈的现象。而我是一个特别容易相信别人的人,我相信人家这么大的公司能干到今天,一定是比较规范的。既然它的渠道更好,当然应当合作。这种合作也有一定的冒险性,不过对我来说分不到票房就拉倒。”
从表面上来看,王中军的快言直语很符合美国人的思维习惯和作业方式,而在美国打过四年工的“美国背景”也更容易赢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信任和好感。然而,如果把这样一个孤立的行为放到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来看,随着大陆经济地位的提高,美国人将比中国人更愿意把冯小刚一类的中国故事在包装之后推向世界市场。对于美国电影商人来说,他们所希望知道的是,中国喜剧这样一种新类型的产品是否能在全球市场推广赢利。而王中军的华谊恰逢其时提供了好莱坞所欠缺的资源,双方一拍即合的结果就是共同利益驱使下的双赢。王中军拿到了海外票房和渠道,哥伦比亚则找到了在中国代工生产的合作伙伴。在哥伦比亚的战略布局上来说,《大腕》只是其试探市场的一枚红枣,但是对于虚弱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这已足以掀起风浪。
在这一轮游戏中,王中军赢得了和好莱坞平起平坐的筹码,甚至,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出于未来跨国公司之间供应链竞争的战略考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甚至会优先扶持已经具有一定合作基础的华谊兄弟太合,更何况王中军还能够明智而谦虚地与电影局的官员们握手言欢,共商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大计。然而,他还是隐约感觉到未来的危险,虽然到目前为止,他还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危险来自何处。
“现在华谊兄弟太合是在竞争的第一团队中,五年之后,华谊兄弟还在不在这个阵营里?我们要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保持这种竞争力?未来最大的危机在于能不能继续保持我们在未来中国电影界的领先地位。”
王中军肯定地告诉记者五年之内华谊兄弟太合不会有问题,那么五年之后呢?那时才真正是中国市场并入世界轨道的时刻,等待华谊的又将会是些什么?
敏感的王中军近乎本能地嗅到了这一点,在2003年,华谊资本重组将阶段性地完成,在现有的股东华谊兄弟和太合的基础上,王中军还将引进海外资本,迅速壮大自己的资金优势和腰杆儿。同时,王中军强调自己将对目前的业务保持冷静和距离感,把握扩张与收缩之道,以避免资金链条的突然崩溃。在业务方面,王中军相信华谊太合目前所签下的明星导演,将是未来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王中军认为自己是局外人入行,并没有沾染上娱乐业的很多陈规陋习,在财务方面的信誉一向良好,用他的话说,“我们从来没有欠过任何人一分钱,没有任何坏账。”如果王中军所言是实,那么在市场低迷的时刻,财务信誉将成为王中军最后一张王牌。
作为商人的王中军说,他对中国电影最大的影响,就在于证明了民营公司照样能做好中国电影。王中军承认,娱乐传媒给他带来了快乐、荣誉、知名度和一些虚荣,而面对这些充满成就感的东西,他只有短暂的阶段性的目标。
我们在2002年看到太多的人匆匆冲上浪尖,又迅速跌入低谷。然而,王中军有时间和机会,去将自己已经落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脚印踩得更深些。(经济观察报/戴佩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