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早上10点,首届变形金刚年会北京会场外人头攒动,时不时看到某个变形金刚玩具的腿从背包中伸了出来。同一时间,上海和广州也在上演着同样的聚会。《变形金刚》作为一部记忆80年代成长历程的标志物,早已被那些倡导70一代或者80一代的人们器物化。就像这次国内民间变形金刚年会组织者舒静一所说的那样:“变形金刚与我们共同度过了20年,它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所特有的玩具,今天我们之所以依然喜爱这些老玩具,就是因为我们希望保持十几年前玩变形金刚时的快乐。”
1984年前后
对于何时是变形金刚20年纪念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争论,美国人认为《变形金刚》应该诞生于1984年,而日本人则认为是1983年。这是因为变形金刚的最初原型设计来自于1983年的日本。早于1984年变形金刚在美国推出之前,日本曾有过一个机器人动画片,主角是一群可以变换为汽车、飞机形状的机器人,设计者日本TAKARA公司推出了MICROMEN和DIACLONE两个系列玩具,并没有制作相应的动画片,只是依靠漫画杂志进行随刊介绍,至多是拍摄了一份玩具广告在电视上播放,但是早期的这些设计始终在强调驾驶员,能够变形的机器人不过是驾驶员操纵的机器,以至于市场魅力大打折扣。
这时候美国孩之宝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与日本的TAKARA株式会社共同开发这些能够变化的机器人玩具,经过一系列的谈判与注资,苦于打开美国市场的TAKARA最终与孩之宝走到了一起。孩之宝建议将原来TAKARA的两个系列进行合并,经过双方设计师的封闭研发,孩之宝挑选出MICROMEN和DIACLONE两个系列中一些出色设计,并分为两派机器人创作故事,在1983年底悄悄的推出了重新包装的玩具产品,变形金刚就此诞生。
孩之宝在启动的《变形金刚》项目之前,早已依靠销售《星球大战》玩具大发其财。孩之宝始终坚持先有玩具后有动画片的商业模式,甚至频繁以试播名义,先制作几集动画片密集播放,同时在玩具销售渠道内强力推销。1984年初,孩之宝公司先是以前三集动画片试探播映,之后才播出16集的动画片《变形金刚》(Transformers)的第一季。最初的变形金刚动画是由乔治-亚瑟-布鲁姆(George Arthur Bloam)创作,卡通形象设计来自于迈克-达拉斯(Matt Dallas),此二人奠定了变形金刚动画最初的风格,略带粗旷的美国画风配以80年代霹雳舞留下的动感节奏,饱满的色彩和并不苛求细节的画面,构成了所有人对变形金刚美国版动画的深刻烙印。
《变形金刚》与那个时代很多描写机器人的节目不同,在变形金刚中机器人并不是人的奴隶,每一个机器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鲜明个性与追求自由的思想成为了变形金刚人物。孩之宝将机器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称为汽车人(Autobots,香港译为博派),主要由一些热爱和平的越野车和卡车组成,而对立者则是霸天虎(Decepticons,港译为狂派)则是一些能够变形成手枪、飞机等军用装配的机器人,双方为了能量块纠葛相互战斗,战斗从变形金刚的老家塞伯坦(港译斯比顿)星球打到地球,之后更始扩大到整个宇宙。从变形金刚角色设计上不难发现70年代反战情绪的痕迹,代表邪恶的霸天虎一律是军用装备,而对抗者汽车人则强调民用性。
孩之宝的玩具时代
“孩之宝开发变形金刚就是为了销售玩具,至于动画片,美国人无非就是将玩具广告制作出情节罢了”,日本留学生丰岛弘在年会上对记者吐露他对美版变形金刚的看法。变形金刚整个系列重点市场就是美国和日本,这与孩子宝和原创者TAKARA的背景不无关系,与其他动画片玩具派生品不同,变形金刚的玩具引入了诸多成功设计。每个正版的变形金刚上都有一个热感派别标志,玩家只要用手指摩擦标志就能显示出变化色彩的汽车人和霸天虎,这大大增强了玩具的身价和乐趣,同时也加大了盗版的难度。
几乎每一款变形金刚玩具都对应的发行过美国版本和日本版本,这也是后来变形金刚爱好者收集的重要区别。最初两种版本的外型和变形装置设计大体相同,但是孩之宝更在乎成本控制,越来越使用一次性压铸部件,而且车轮也开始用塑料替代橡胶。更体现孩之宝商业谋划的是组合模式,在之后上映的第二季49集中,组合成大合体机器人成为了流行模式,大力神、大无畏、守护神、飞天虎、混天豹等相继登场,前后出现超过15个组合体,每个组合体又由五六个小变形金刚组合构成,一下子扩充了变形金刚玩具的产品种类,同时组合模式又促进了销售,毕竟要想组合就得分别购买若干个小变形金刚。除了组合模式外,孩之宝更是挖空心思从低成本入手,1984年上市的红蜘蛛、闹翻天、惊天雷三款F15飞机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模具,只不过使用不同颜色塑料和不干胶贴纸加以区分,1985年又再次用这个F15模具推出“特别版”,一版六用充分的说明了孩之宝在商业开放上的激进。
1985年变形金刚已经成为孩之宝仅次于星球大战玩具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在这之后的5年间,变形金刚为孩之宝带来了十几亿美元的利润。不过1986年开始,第一代的变形金刚玩具在当时孩子们中几乎人手一个,玩具销售出现了饱和状况,孩之宝不失时机地推出了TRANSFORMERS THE MOVIE和第三季2010两部续作,擎天柱等第一代代表人物相继死去,补天士和惊破天等新一代人物相继登场,不仅仅延续了《变形金刚》动画片的内容,更延续了孩之宝玩具销售的增长。变形金刚的日本东家TAKARA在1987年的时候开始与孩子宝闹别扭,在玩具设计思路和动画片剧情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分歧,孩之宝以三集REBIRTH推销头领战士系列,而TAKARA则单方面进行头领战士的开发。之后TAKARA迅速推出35集的《头领战士》、42集的《隐者战士》和38集的《胜利之斗争》三部日本版续作。
1987姗姗来迟的上海译版
由上海电视台译制的变形金刚在1987年姗姗来迟,仅仅在北京等大城市电视台播出了几集。变形金刚迷李哲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北京电视台仅仅是在每周六6点播出一集,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就盼着每周快点过周六”。此后孩之宝公司授权广州白云山玩具厂制造,鹏利公司经销的变形金刚悄然上市,在当时能如何能叫家长排队去买一个变形金刚玩具,几乎是每个孩子都在盘算的问题。1987年底上海电视台终于译制完前三季共95集的《变形金刚》,尽管当时孩子们并不明白变形金刚那句“More than meet the eyes”宣传口号到底什么意思,但是在见到变形金刚动画片中插播的玩具广告,还是不由得感到兴奋。
国内变形金刚动画片除了美版前三季外,还播出了《头领战士》,但之后的《隐者战士》等续作并没有播出。而玩具上则更多的是第一代变形金刚和组合体为主,白云山玩具厂生产的变形金刚在当时售价从15元到99元不等,为了促进销售,几乎没有采用美国市场上惯用的组合体捆绑销售模式,这也为现如今的变形金刚收集者们提供了丰富的谈资。在这次变形金刚年会上就展出了大量老玩具,甚至包括一些国内罕见的电动版变形金刚。
G2时代
1992年成为了变形金刚历史上的分水岭,此之前推出的前三季和日版三部续都作被并入变形金刚G1系列。此后动画进入变形金刚G2所代表的3D动画风格时代,由美国方面单独制作了52集的BEAST WARS,从2002年中开始,这个新系列的变形金刚也没拿到国内播出,被译作超能勇士。而日本方面也不甘落后,43集的BEAST WARS 2和35集的BEAST WARS NEO也都相继出现,但是日本人似乎还是喜欢将动画片停留在2D画风之上,此后美国方面似乎又想压一头,26集的猛兽侠(BEAST MACHINES)干脆叫G2系列主角在最后同归于尽。变形金刚又陷入了新的停滞期。
不过G2版动画片的停止,并没有影响G2版变形金刚玩具的热卖,加上发声装置、弹射装置、电动部件的变形金刚更具可玩性。日本TAKARA甚至推出了能够自动变形的回力变形金刚。而在变形金刚15周年庆典的时候精明的孩之宝更是大打复古牌,将第一二代老变形金刚再版发行,殊不知当变形金刚20周年庆典到来之际,孩之宝还会给变形金刚带来什么新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