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说
■解玺璋(影评人):好作品要把叙事技巧融入自身大文化中
媒体的报道比较零散,《紫蝴蝶》也没有看到,很难具体评价。但总体来讲,戛纳的品位是兼顾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它在政治上敏感同时又讲究艺术水准,而对艺术的理解我们同它是有偏差的———欧洲的理解一般认为艺术和形式不是一个概念,艺术还应当包括政治和历史的背景等,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年轻一代电影人欠缺的。通过媒体的描述和以往我看娄烨作品的经验,我觉得这可能是《紫蝴蝶》失利的原因。
以往陈凯歌、张艺谋的作品能在戛纳拿大奖,我觉得首先是他们的作品跟欧洲文化有很大差异,既有鲜明的东方色彩又表现的是西方人关注的主题,比如《霸王别姬》表现同性恋,故事又是放在梨园的独特环境,所以一方面对了胃口,一方面也可以沟通;反观现在新一代的导演,他们过于注重叙事技巧,而技巧在一向善于技巧的欧洲根本不新鲜,是玩不过人家的,相反在国际场合,你如果文化身份不明确,没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是不会引起注意的。只有把表现手段融入对自身文化的处理中,才会产生让人震撼的作品,我觉得这才是年轻导演们需要总结的。
■冯小宁(导演):最重要的是让西方多看到中国电影
从宏观上,戛纳更注重艺术个性,这一点和奥斯卡偏向美国特色和商业性是不一样的,它能够把好莱坞容纳进来,又不以好莱坞作为尺度,因而值得关注。
《紫蝴蝶》没看过,没有发言权。不过值得总结的是,第六代导演有一个普遍特点,即个性化和自我意识,这点很好,但电影再怎么艺术它的本质也是大众的,它是商品、工业、大众、形态等一系列因素共同组成的综合体,要想整体达到国际水准,导演仅仅考虑如何完成它的形态是不够的,年轻一代需要迅速认识到这一点。当年陈凯歌、张艺谋的作品获大奖是因为它们本身是带有重量的:艺术上成熟、所反映的思想和生活很容易引起共鸣;而年轻导演自我个性的东西,作为纯艺术电影、实验电影固然容易引起瞩目,但电影的内核还是人物命运、波澜壮阔的背景,要有厚重感。
记忆中不会留存这届戛纳的名字
外电评论
■法新社:本届戛纳电影充满悲哀
“无论对参加的人还是对银幕上放映的影片来说,本届戛纳电影节都充满着悲哀。”尽管自一开始就有各种评论指出:本届戛纳电影节乏善可陈,当金棕榈奖评出之后,法新社仍一针见血而无限心酸地以这样的话开始自己的评论:“刚刚落幕的第56届戛纳电影节,记忆中将不会留存它的名字。极少有影片能引起观看者的欢笑或是引发他们的某种希望。一位资深评委指出:‘诚然,并没有哪部影片让我感到讨厌,但也没有哪部影片让我喜欢。’”除去影片并不精彩以外,评奖的客观性也引起法新社的怀疑,它的评论员指出:“法国媒体再也无法表现出应有的宽容,整个评选过程‘并不公正,评选者眼光平庸’……尽管许多观众希望戛纳能借这次电影节的机会重新焕发青春,但它还是未能给大家带来任何感动。这是电影节期间上演的最大一出悲剧。”
■路透社:北美洲和中东的电影登上顶峰
相比于法国人的失意(5部电影送选,却仅仅捞到个无关痛痒的“首映关注”奖),英语国家的媒体却有扬眉吐气甚至幸灾乐祸的感觉,路透社写道:“无疑,北美洲和中东的电影是本届戛纳电影节的大赢家。尽管欧洲人借助地主之便而通过官方施加了某些影响,它们的电影仍然被大奖拒之门外。两个奖颁给了美国,两个分给了加拿大;土耳其也拿了两个奖项,伊朗一个———欧洲则被剃了光头。此结果已经板上钉钉。”
■美联社:戛纳电影节:失衡的金棕榈
“几乎没有一部电影得到喝彩声,参选电影里几乎找不到一个够分量的明星。戛纳的海滩上见不到半个耀眼的明星。较之往年,这里宴会和晚会的数量骤然少了许多,观众人数也下降了……参选影片质量低劣,金棕榈奖的评选结果明显地偏向北美和中东:难道是前者影响了后者?这么说恐怕一点也不过分。”但是,美联社的评论还是狠狠夸奖了几句获得金棕榈奖的《大象》:“和历届夺得大奖的电影一样,这部电影依然是所有参赛者中最有竞争力的一部,它也是绝大多数观众最爱看的一部。这是一部充满现代气息的电影,没有任何一部参赛影片像它这样感人。” (勤之/辑)
当然,电影节的真正意义还是文化交流,全世界100多个电影节只有三分之一是评奖的就能说明这一点,设立奖项有时不过是一种“艺术游戏”。当了解这个本质,再回头看我们的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表现就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让西方多看到中国电影,我们也看到更多、更新的东西。
■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