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的真实记录 树立信念和目标的忠实伴侣 DV:用心去感受的一种生活方式 ——对俩位DV制片人的访谈录 ·陈帆 受访人:北京玄流纪录电影工作室 阿锐 制片人、艺术总监 甘露 导 演、摄影师 与阿锐的对话 陈帆(以下简称“陈”):你们是主要用DV机从事纪录电影工作的制片人。我很想知道,你对目前DV发展的一些基本认识? 阿锐(以下简称“锐”):DV,已经被一些大专院校开始运用了,而且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一些电视台也相继开了展映DV作品的栏目,特别是BTV还专门开了一个“晨间看点”的DV栏目,播出的都是百姓自己用家庭DV机拍的新闻和故事。所以,这就是喜闻乐见的亮点,是专业工作者拍不到的“点”,从百姓小事中来看中国的变化,从百姓小事中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从这一点出发是非常有意义的。 陈:我也看到了这方面的报导,据说这个DV栏目开播短短的一个多月,BTV《晨间看点》就接到了上百个热线电话,每天都有不少热心的观众,把自己用DV拍下的新闻和故事送到BTV这个栏目组。这个栏目组的制片人陈晔就说:“节目今天呈现出来的结果,是让栏目组的所有人感觉欣慰的。” 锐:现在为什么一些电视台要这么做呢?我感觉肯定DV有它的很好的发展前景。BTV这个栏目一开就这么火,说明它是有大众的受众价值的,应该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陈:我认为,如果中国的VD得到健康的发展,三年以后就不是单一的受众层面了。 锐:对。现在从国外市场来看,很多人开始用DV拍片,而且按照电影的模式来操作,拍出来的作品也很有水平。现在像在欧洲、美国等国家的好多电影院线,专门为DV影片提供放映场所,目前我们还没有。但是,我们这次拍成的《缘起》,已经开始有很多的院线来找我们要片了,要求在院线的小厅来放映《缘起》,这种机会很好。所以,我感觉DV电影将来会有很好的发展趋势。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向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而且能够被大众接受的DV作品。 陈:对于中国目前DV的发展,我感觉必须首先是引导性推广,那就是需要通过逐步引导推广,才可能使我们DV的发展规范化,最终才能市场化。 锐:发展DV影像文化,其实是一件好事。DV现在已经逐渐走进百姓的家庭,很多人对DV开始关注了,就像BTV《晨间看点》播映的百姓自己用家庭DV机拍摄的节目,应该可以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潮流。因为,不少普通人他们自己心里想的,要表达的东西,它已经不只是通过自己的口头语言和笔来表达了,而是能够很方便的通过利用DV影像表达出来。所以BTV《晨间看点》会有很多观众喜欢看,甚至还要积极去参与,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一个好的趋势,说明现在很多人在关注DV喜欢DV。DV不充分利用于百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去是很可惜的。 陈:阿锐,你们玄流纪录电影工作室是怎么想到用DV呢? 锐:拍纪录片的话,我们如果拿大机器,因为你要直接进入被拍摄的人和场景中去,你拿大机器拿胶片去拍,你就永远拍不到真实的东西,因为设备笨重、环境干扰大。拿DV机拍70%-80%能呈现真实,如果用胶片大机器,你拍纪录片只有40-%50%真实可言。真实的东西才打动人,真实的东西才能感染人,如果你在选择真实和整个选择机器设备的情况下,我首先选择的是真实,也就是选择了DV机才可能达到我们纪录片所要求的真实。可以说,我们工作室这几年始终在用DV机拍片子,纪录各个题材中真实的一切,运用DV机是我们纪录片的有机部分,这等于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陈:你是什么时候认识甘露的?她现在已经是你们工作室重要的制片人,在你的印象当中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儿? 锐:我们是1996年就认识了,在我的印象中,她是很普通的女孩儿嘛!就是很普通的女孩儿,并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地方。要说她跟一般普通女孩不同,只是她更有想法而且对事物观察的感觉也很好。所谓感觉,就是对整体事物的感应,这个我们有共同点。我们工作室的人,在一起都具有一种感悟的特点,所以,大家才能走到一起。这是一种默契,这是团队工作很好的精神。如果要我评价甘露,她很能干不仅有想法,而马上就会去实施去做。关键就在于,好多人也有想法,你不去做,还是等于零,她就是想到了,就去实施,这点是别的人很难做到的事。她是想到了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来磨练自己来整合自己。 陈:你能否谈谈中国未来的DV应该是怎么样的? 锐:中国未来DV是什么样子,我还说不好。但,我知道因为我们就是用DV在做纪录片,《缘起》就是我们用DV机拍摄完成的。今后,我们肯定很关注DV的发展,也就是用DV机去关注普普通通人们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我们中国的大环境中,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如何在这个世界里奋斗的?努力的?普通人的失望与成功,彼此经历了许许多多悲欢离合的生活经历,我们会用DV机去关注它,也就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命意义。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百姓生活的社会历程。可能普通人的一些故事,它仅仅是一个小点,但它透射了整个人们的生活现实。 我们也可能会有机的进行互联网式的合作,可能会有其它的国家的同行,跟我们共同来做这些事。这样,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不同的生活状态,那么在同一个时期内,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不同文化背景的普通人,他们生活状态我们有机的把它放在一起,那就是整个的做了一个“联合国”。我非常想了解,一个日本的DV工作者,他是怎样工作的?还有别的国家的DV工作者,又怎样工作的?我想关注他们,当然他们也同样想关注我们,这是一个共通的DV影像文化的交流。 陈:你在什么时候就接触DV了?初衷与现在的体认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吗? 锐:早几年以前,我还在做学生的时候,就已经知道DV了,并且开始接触DV机。我看到一些学生,还没有毕业或者刚刚毕业一、两年,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各方面的素养,是不如有经验的人的。因为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不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们拍的那些东西,都是我原来的那种想法,比如我还有中国第一批行为艺术的DV片子,我有时想到以前的自己就可笑了,当时也是猎奇嘛!好奇呀!现在我们不会再去拍这些东西了,这些太小我了!所以说,中国的DV目前得不到应有的正常发展,我感觉没有一些真正有思想的人介入到DV里来,因为太小我了,你的视点就只能局限在那里。也不会受到肯定和大众的欢迎。 陈:人生是一种感悟,是一种进取和对社会的责任,对人与人的关系来说,是一种宽容与理解。从这个基点做起,DV的运用才有价值。我看了你们在全国公开发行的《缘起》,你们怎么想到用DV这种方式来摄制? 锐:对,是这样的。其实,我们早就有这种打算,在五年前就有这种想法。因为比如拍电影片花,谁都可以去拍,拿起机器就可以拍,但怎么去完成一部受大众关注的纪录片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不但我们很关注,很多业内人士也很关注,甚至包括很多的普通百姓都很关注,这是很重要的起点。 与甘露的对话 陈帆(以下简称“陈”):你如何认识你用DV机拍摄的纪录片呢? 甘露(以下简称“甘”):纪录片是注重一个过程,它也是我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我们拍《英雄》剧组的创作过程,我自己也在经历一种成长。纪录片注重一个过程,注重一件事,或者一些人,它那种发展的过程,对我本人来说,我特别喜欢去感受一件事,或者是跟这些人相处的这一段过程,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它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种方式,是跟我们成长分不开的。因为它使我对自己一些生活的态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我们刚才谈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宽容和理解,就是我体会最深的一点。 陈:你怎么会想到用DV机从事一些纪录片的拍摄? 甘:我拿起DV机的时间不太长,当时我看到DV机,我只是觉得它很方便,因为女孩儿嘛!摄影机的轻重,对于女孩儿来说很重要。有些时候特别想拍的东西,但是你在实际中受到机器设备条件的种种限制,让你没办法去实施。而DV机给了我这种实施的可能。我可以拿着DV机很随意去拍一些自己需要的题材,当然,有时也有些矛盾的时候,比如它的声音还不是很完美,这跟电影摄影机还不太一样,但是我还是觉得,如果真的拿16毫米机器去拍一部纪录片,在国内就很难实现,因为你可能在不同程度上会干扰拍摄对象的行为。我又是一个特别喜欢自然、真实的人,我不希望因为我在工作就干扰了对方,我就是特别不愿意去干涉别人。而用DV机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英雄》剧组呆了那么长时间,我当然也不愿意为了拍什么样的东西,然后去干涉对方的行为,真的,我特别不愿意。所以,有了DV机的运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而且解决得非常好。 陈:你通过第一次拿起DV机,大概就是跟那位日本女孩儿前田知慧的交往,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甘:我觉得拿DV机跟人交往,是非常有趣的也是一种非常贴近生活交往的一种方式。因为被你拍摄的对象,不是说面对你机器在怎么样,人家以为你是专门来拍纪录片的,不是这样的。而是被拍摄的人,实际在跟我交往,包括这次我在《英雄》剧组里用DV机拍片也都是这样,我们交往的每个人,无论是大明星、大导演,还是普通的场工,我都是在真诚的跟他们交往,而且这种交往是很多的。我喜欢这样一个过程,我太在意这种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了。 陈:DV给你带来了方便,同时更给你带来了真实,是这样吗? 甘:是的。我需要这种方便,也更渴求这种相互交往的真实。因为我特别喜欢真实的东西,所以我才会去拍纪录片。纪录片是它实实在在存在于你面前的现实空间中,离我很近很近,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身边。但是,很多人往往把它乎略掉了,他们好像没有看到眼前的一切,可能我觉得很有意思,就用镜头把它捕捉下来。但很多人觉得它有什么意思呀!我想,这正是感应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心灵感悟什么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陈:在用DV机拍摄基础画面中,有一种镜头运动的流体感和瞬间速度的连续感,是这样体味吗? 甘:对!因为纪录片它不是说我有多么高超的剪辑技巧,或者说自己在艺术造诣上有多么深厚,我觉得这都是第二步的,第一步应该就是你真正感受到的,内心感受到的,才是最重要的。阿锐在几年前,我刚进入工作室那阵儿,他就对我讲过,他说“纪录片其实就是用心去感受你拍摄的东西”,我现在也这样认为。什么是真实?你用镜头纪录下来你要的东西,它已经带有你主观的色彩了,你不可能百分百有绝对的真实。你要用角度和景别转换镜头,这已经是你主观的色彩了,但是我觉得都不要去界定它,就是用心去感受,你感受到了没有?只有你感受到的东西,你才能传达给别人,别人也才能感受。因为人性是共通的,所以,我就觉得阿锐对纪录片的认识很有预见性,他很早就提出了这样的概念。 陈:你是那种很执著的女孩儿吗?我跟你交往多少有些这种感觉的,是吗? 甘:嗯,这要看怎么去说它。其实我对任何事情从来没有过多的要求,就是没有太多的欲望。我这个人始终是比较相信缘分的,就是比较随缘,从来不强求什么,包括自己做纪录片这份工作都是这样的。做什么事,想到了我就去做,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我也不会想我五年以后,我要做什么?我不会。 陈:我跟阿锐谈到了DV,我想到了你说过的一句话,我记下来了。你说“我们以前就很少去拍一些所谓边缘的东西,因为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还没有来得及去表现,为什么不发掘一下就在你身边的事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甘:每个人生活的环境都不一样,我无法去说,别人用DV拍边缘的东西就好或者不好。因为,我熟悉身边的东西,我从小经历的环境和教育,我能看到很多身边就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感受到了,我希望把这些美好的东西,用DV机纪录下来。为什么大家不去关注这些美好的东西呢?我觉得,应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就是因为很多人乎略掉的那些事情,就发生在你身边,但你没有看到。可能他仅仅是一个普通人,也不见得就是张艺谋、张曼玉或者谁?其实我们也拍很多的普通人,不是说只有大导演、大明星才是我们关注的。我也在拍象前田知慧这样的日本小女孩。当时,她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女孩儿,也没有拍过电影,甚至没考上电影学院。在那个时候几年前,我就在拍她,现在已经四年多了。我就认为并不是说,我必须纪录大家完全想象不到的那个空间,把它展示给大家,才是纪录片。完全不是这样的。 陈:阿锐是一位很出色的组织者吗?你们《缘起》的起因和成型,他是否起到了重要的领军作用? 甘:对!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我们在拍摄《缘起》之前,阿锐就告诉我们它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对于我们以后拍摄《英雄》剧组的纪录片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就是向这个方面去努力的。我想不仅仅是阿锐和我,就是参与这部片子的每一个人,就像张艺谋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完不成一部电影的”!因为,所有的东西,在剧组里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给予,都是互相的,没有他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就不可能有《缘起》这样一部纪录片。你知道,在我们《缘起》的片尾字幕上,所有对《缘起》有过帮助的人都打上了他们的名字,有二百多个人的名字,全都打上了,包括一个小工人。我就觉得,互相之间是真诚给予,所以,我觉得应该给予他们每一个人这样的名份。我认为,电影的纪录片可能不仅仅是电影的花絮,你可以要看花絮你也能看出画面里的很多内容,这就是纪录片,它是一个严肃的过程,它真正是这一群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陈:以前我虽然没有接触过你们俩位,但是通过你们的作品,通过与你们的对话,就使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你们俩人是什么样的人,真是这样,非常真实非常实在的人。 甘:很多人觉得,把你们推出来了。我觉得,四年前我们就开始纪录了,真正用DV纪录了《英雄》创作的全过程。要说炒作,我们早就可以炒作了。真的不想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印象。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炒作,我们就是实实在在想做一件事情而已。 陈:越是在你们有成绩的时候,你们越是很沉静,这就是给我留下的印象。 甘:谢谢!因为,我觉得拍纪录片它也需要这样的心态,我们始终保持了这样的一种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