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2月9日电(记者张淑英)一生给人们带来欢笑的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虽然今年已经88岁,但精神依然矍铄,思维敏捷。别看他的脑袋不大,但里面装的“东西”可不少,几百段相声段段记忆犹新,而且谈起相声艺术来那也是“有板有眼”。日前,记者到“马三立老人园”向这位“相声泰斗”讨教。
马三立在相声界辈高人鼎,相声界的后辈们对他十分敬重。但他认为:“相声演员不应该再论资排辈了,同是说相声的,谁的成就大我们就可以称其为老师,对于辈份比自己小而艺术上令人服的我们也应以他为老师,师不分长幼。”这就是马三立,寥寥数语,可窥人品。
马三立以他含蓄隽永、质朴自然、蕴藉深远的的独特风格自成一派,在中国曲坛久享盛名。他说,干相声这一行,关键是琢磨怎么把相声说到家,一个相声演员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功底和时代感,站在台上要有精神气。他告诉记者,相声的技巧无外乎是要抖响“包袱”。抖“包袱”就跟踢足球一样,也讲究传球到位,抢了、慢了都不能进球;如果演员在台上“抢纲”、“慢纲”,多好的“包袱”也被糟践了。所以演员的功夫绝不仅仅是背背词,练好了《报菜名》、《绕口令》就行了,更要紧的是细嚼慢咽。他说,要做好演员,就要懂语法,常动脑筋,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而且要多向同行学习,特别是要看人家跟自己一样的段子,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曾经说过:“相声是笑的艺术,可笑跟笑不同,马三立带给人们的笑回味无穷,因此说他老人家的相声是有分量的。马老的东西不是任何人都能学得来的。”有人讲马三立的相声难学,这是因为他的风格难以摹仿,一味师其样式,不能得其神髓。马三立的天赋条件好,这是硬件,好学上进是“软件”,即使到了老年他学习仍然孜孜不倦。多年来马三立已经养成读书看报、翻字典的习惯,这样不仅使他的文学水平不断提高,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和信息源,引发了创作灵感。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马三立那段脍灸人口的相声《追》就是根据天津《今晚报》上一段“小幽默”编出来的。他说,相声的内容一定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相声顾名思义就是“相”与“声”,演员千万不可靠扮怪相出怪声来逗观众乐,而要追求那种能够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才能起到教育人、启发人们思考的作用。旧社会被看作是“玩艺儿”的相声,如今叫艺术,这个称呼的改变,标志地位的提高。相声艺术的地位提高了,人的思想水平也得相对提高,用句现代词这叫“与时俱进”。看来这位老人的时代感还挺强。
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富,马三立的财富就是观众。马三立说:“我是观众捧红的,不能忘了。演员的艺术水平高低好坏,应由观众来评说,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
|